西江水长 文字情浓 我与《西江日报》的不解之缘□ 黄晓蕾

西江日报 2020-08-29 00:58

照片可以定格每个美好难忘的瞬间,但文字记录便可把这个瞬间变成永恒,在不老的时光中慢慢沉淀。有一份报纸,记录着我们城市的改革发展,每天用温暖的文字记录和呈现肇庆街身边事,这份报纸,便是我们每个肇庆人都读过的《西江日报》。

说起这份熟悉报纸,我难忘的是小时候妈妈为我读报的情景;难忘的是求学阶段第一次拿到《西江日报》稿费的欢呼雀跃,难忘的是工作再忙,都会抽空阅读《西江日报》,写写文字记录生活投稿。

我生于80年代末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那时候,听收音机和看报纸便成为家里获取外界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父母喜欢读报,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每周只买一份《西江日报》。那时候还小认识的字不多,但是妈妈会读报纸上新闻给我听。小时候记忆已经是很模糊了,但是还是记得每周最期待的是买新报纸的一天,毕竟在那时候,《西江日报》是我除了课本之外唯一的课外读物,几乎每一篇文章妈妈都会认真阅读和读给我听,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也渐渐喜欢上了阅读报刊。到了小学高年级的时候,虽然家里有了电视机,但是家里购买报纸的习惯依旧没有改变。那时候妈妈没有再为我读报了,在读报过程中不认识的生字我就会查阅字典,高中学习的时候有时候还会摘录一些时事评论或者散文的好句。可能是受阅读习惯的影响,在文科学习中我特别有优势,也是从高中时候开始,我开始向往和憧憬未来如果自己的文字可以发表在《西江日报》就好了,也开始定了目标希望在长大后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渴望用自己的文字记录城市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让每一位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自己城市的变化和发展。

2008年,在肇庆学院读师范专业的我荣幸地加入了肇庆学院西江日报特约记者站,那时候的我应该是我人生中与《西江日报》距离最近的时候吧。当时记者站出版的刊物《肇庆学院青年报》,我担任文字记者,也是责任编辑。2009年的时候排版还是非常原始的,在师兄师姐的教导下,我学会了用画版纸画版,然后每次最期待的是到和平路的西江日报社送版,取报纸样板,反复几次最后定稿。对比现在的排版技术,那时候文字软件和排版软件还没有普及,要完成一份报纸更加是不容易。

2010年的寒假,有幸到了西江日报实习,带我实习的是彭建基老师,在他的身上,我学会了作为一名专业记者的责任和坚持。在一次实习的采访活动结束后,我用电脑编辑了一份初稿,但是因为自己的急性子,发送的文稿里有几处的错别字,那时候彭老师很耐心地教导我,每一条新闻内容当然最为重要,质量也同等重要。彭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现在虽然退休了,但是还是在文字工作上兢兢业业。自从在报社实习之后,在编辑文字的时候我一直保持着这份谨慎和责任心,每逢编辑和校对版面都会特别仔细。

由于我并非新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我没有成为一名记者而是成为了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师的岗位上,我还是会带着在报社实习采编学习到的谨慎和责任心,完成每一次的教学设计和班主任工作。后来,也担任了学校新闻通讯员和公众号新闻推送的工作,经常将学校的新闻投稿到《西江日报》,喜欢文字写作的我也会经常在副刊投稿,这也再次让我与这份属于肇庆人集体回忆的报纸结缘。

现今已是全媒体时代,《西江日报》从一张平面报纸发展成为具有报纸、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抖音等全媒体形态,阅读的形式更加多样,但是报纸依然不会退出时代,因为这一份《西江日报》是全体肇庆人的回忆,沉淀了属于肇庆的好故事,更是新时代好声音的传播者、传承者。

70年,《西江日报》伴随肇庆人民一起走过了25550个日夜。《西江日报》陪伴我童年的成长,也在我求学阶段让我遇上了西江日报老师,是他教会了我做事的认真严肃态度和一丝不苟。在全媒体时代,我更加珍惜每一次报纸的阅读,因为每一条新闻的背后,都有记者的努力和付出,每一份报纸,都有编辑人员一丝不苟的校对与努力。

过去我虽然未能全部参与,但未来我希望能继续见证与参与。祝愿《西江日报》越办越好!

新闻推荐

肇庆推出第二批595项“免证办”政务服务事项 支持35种常用电子证照群众办事更高效

西江日报讯(记者苏燕君通讯员赵琳)肇庆推出第二批595项“免证办”政务服务事项,群众办事便利度再提升!昨日,记者从肇庆市政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