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仙诞的由来寄托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景

西江日报 2020-08-21 00:55

贞仙是中国女性“贞风亮节、勤劳俭朴、孝敬翁姑”的典范,历史上的贞仙与德庆龙母、福建泉州天后齐名,是岭南的三大女神之一。四会贞仙诞这一民间习俗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而且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从唐以来,四会民间和官府均有举办九月初九“贞仙诞”活动,除本地乡民参加外,珠江三角洲、三水、南海、顺德、清远、高要一带以及海外华人、港澳同胞信众均参加,人数多达数万。近年来,四会贞仙诞的短视频多次登上“学习强国”平台而广为人知。

现在贞山景区内还有许多贞仙的遗迹,如始建于唐代的贞仙祠,据《四会县志》(1996年版)记载:“原名贞烈祠,又称贞烈仙祠。坐落在广正山北麓,为祭祀文氏贞仙而建。传说唐代贞元十七年(801)九月九日文贞女升仙,当年乡民在山下设升仙坛祭祀,众称‘仙女坛’。后移到已废的妙虚宫(建于唐贞观元年)故址建祠,以祀文氏贞仙。”每年九月初九的贞仙诞诞期,来自五湖四海的群众蜂拥而至,热闹非凡。

贞仙原本是四会的民女文氏,据清代《四会县志》记载,唐贞元三年(787年),广正山下的松甫铺(今四会市贞山街道姚沙村)有一文姓女子,早已许配给一位鲍姓小伙,两人未完婚。鲍姓小伙有一天上山打柴,不幸被老虎咬死。文女闻讯后悲痛不已,急忙赶到鲍家服丧三年,悉心照顾小伙的父母。三年服丧期满,文家人觉得女儿对鲍家已经尽心尽力,于是要将文女许配给他人。文女为此深感悲伤和内疚,左右为难之际无奈离家出走,躲进广正山,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时间到了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农历九月初九,文女正在山溪旁煎鲫鱼、剪山坑螺的尾部,忽然听到人声,她急忙将鱼和螺倒入溪流中,自己躲藏起来。原来是文女的父母寻她而来,文女见到父母又急又恨,跳进深潭自尽。

新闻推荐

“二师兄”还要飞多久 预计四季度整体肉猪出栏价格将逐渐回落至31元/公斤

猎德市场某档口当日猪肉零售价。7月全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85.7%全国鲜菜价格同比上涨7.9%全国鸡蛋价格环比上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