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破解“九龙治水”困局,8年齐抓共管将实现“不让一滴污水入星湖” 堤边添上丝丝柳 万亩星湖活水来

南方日报 2020-08-14 06:43

守护万亩星湖既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碧水保护战,也是一次建设高质量社会治理体系的城市生态保卫战。聂伟健摄

围湖而居,围湖建城,星湖在肇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承受了诸多生态压力。梁亮摄

双桨击打水面,船艇如离弦之箭在湖面穿梭,荡出阵阵波澜,激起一片清澈水花。近日,一场乘风破浪的皮划艇比赛在国家5A景区——肇庆七星岩风景区的中心湖上演,肇庆市赛艇队总教练吕长松告诉记者,星湖水质越来越清澈,清晨训练时总会惊起一群群鹭鸟。

星湖得名于明代崇祯九年石室摩崖石刻《星岩歌》。1955年,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直接指挥和组织了星湖整治,将近万亩饱受旱涝灾害影响的低洼农田改造为星湖。从高空俯视,湖堤交错隔出里湖、中心湖、波海湖、仙女湖、青莲湖,除里湖之外,其余湖泊渠管相通。

从全国范围看,城市中央拥有万亩湖面并不多见。正因为围湖而居,围湖建城,星湖在肇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承受了诸多生态压力。

2012年,来自肇庆的省、市人大代表提出整治星湖水质的议案。此后多年,肇庆市委、市政府将星湖水质整治列入十件惠民实事。至今,肇庆星湖的治水护水之路已经走了8年,守护万亩星湖,这既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碧水保护战,也是一次建设高质量社会治理体系的城市生态保卫战。

策划:马喜生采写:南方日报记者蓝单

蓄水排灌驯服旱涝

漫步湖堤,静享自然,这是不少老肇庆人周末的固定休闲方式,在肇庆市政协的一份文件中这样评价:市民不再需要驱车到外地追寻“诗和远方”,饭后散步便能走进国家级旅游景区,这是宁静秀丽的星湖赐予肇庆人民的宝贵礼物,也是肇庆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成果。

“诗和远方”的美来自“老天爷赏饭吃”,维护这份美却不容易。上世纪60年代,星湖清澈如许,进入21世纪以后却日渐变浊有异味,再到今日水体再度复清,这是不少老肇庆人对星湖水质的共同记忆。

星湖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星湖周边是万亩地势低洼的田地,时常遭遇北岭山山洪淹没,更难受的是渍水难以排放,稻田常常出现“十年三收”甚至十年无收的现象。而在干旱季节里,万亩农田望江兴叹,田地龟裂。

复杂的地形造成的旱涝交替现象反复折腾,岩前村的老人们回忆起往事,尽是唏嘘:周边都是水塘,割稻需要撑船,到了雨季,不撑船出不了门。周边农民都盼望着筑湖蓄水,驯服旱涝。

1953年夏天,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叶剑英第一次到肇庆考察,特意到了星湖边,要求肇庆在不破坏景区的前提下,扩大湖面,实现农用灌溉和风景欣赏双结合。1955年,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直接指挥和组织了星湖蓄水排灌工程,肇庆人民靠着铁锹锄头改造命运的热情似火,高峰期每天有1.3万多人同时开工,场面十分壮观。

时至今日,肇庆人民还享受这场轰轰烈烈改造运动的“遗产”——星湖挖宽挖深,20公里湖堤蜿蜒突起,引蓄排水设施和桥梁码头四通八达,形成如今星湖的雏形。湖堤种上美丽的紫荆及柳树,蔚为大观。1961年,叶剑英重游星湖,有感而发写下诗句“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此后,七星岩和鼎湖山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胜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肇庆成为广东旅游产业发展的排头兵,游客人数占全省游客比重一度超过10%,星湖景区接待旅游人数位列40多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第6位。肇庆人民以旅游和生态为荣,更以围湖而居为荣。

但是,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人口剧增,围湖建城也引发生态问题,湖水水质呈日益下降趋势,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关注。

2012年,人大代表吴木生在“两会”上提出了要加大力度整治星湖水质的建议,该建议被列为重点督办建议。2012年起,肇庆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将星湖水质整治作为十件惠民实事之一,并动员和部署各方力量全面启动整治工作。

星湖“颜值提升计划”

怎么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治理从调研做起。肇庆市渠网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作为星湖治理的全程参与者,他回忆道:“当时做了很详细的星湖污染源调查,形成了实施方案和具体思路,之后才开始整治工程。”

小小一滴星湖水涉及的部门却不少,水资源管理、河湖治理保护涉及水务部门,环保执法、关停取缔污染企业涉及环保部门,市政管网规划管理涉及住建部门,排水执法涉及城管部门,星湖及周边污染源属地归管星湖管理局、端州区……

为了破解“九龙治水”困局,肇庆市成立了由市政府有关领导挂帅的肇庆市河湖(西江—星湖)联通工程建设指挥部,协调联动各部门,对星湖水质整治综合规划,成立了由人大有关领导任组长的工程建设督办小组,定期督导星湖水质整治工作落实。并且制定了《肇庆星湖水质整治综合规划》(2014—2020)、《星湖水质整治实施方案(首期、二期)》等详细行动指南。

系统整治,综合调度,多部门按照行动指南向着同一目标奔去:优化水系统,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保护水生态,建设水景观,挖掘水文化,传承肇庆市特有的传统城市肌理和地脉特色,建立“水宁、水净、水活、水美、水亲”的城市水环境。

星湖的“颜值提升计划”就此拉开系统治理的序幕。水变浊容易,再恢复清澈却难,水质整治过程是漫长的,仅工程类的项目就花费了四年时间。

在对星湖周边排污管网及污染源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后,相关部门制定了“先截污、再补水、三清淤、后排水”的整治工作方案,对环星湖片区全面实施“雨污分流”。

星湖整治工程分两期进行,分别是2012年开始的首期外坑渠清淤项目工程,以及2016年完成二期截污和截洪渠防渗项目主体工程。

截污首先从最严重的外坑片区入手。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污水管道和雨水箱涵的建设,首期工程将外坑片区原来未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的21个污染源,共计4500吨/日的污水截流到第三污水厂进行处理。而二期截污和截洪渠防渗工程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外坑片区、北岭片区、环星湖片区污水收集系统。

“工程完成后,环星湖北片区、西片区占污染星湖70%以上的污染源全部被截断,全面实现雨污分流,过去直排波海湖的污水通过新建的污水管道,引流至市第三污水处理厂,使进入星湖的污水量大幅减少。”肇庆市渠网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2019年9月,肇庆再次启动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建设,总长125公里的端州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在27条主要施工路段全面铺开,实施165个污染源截污改造。这项改造工程将在今年底完成,届时星湖周边的生活污水将实现“不让一滴污水入星湖”。

为了让雨污管道发挥最大纳污作用,除了外部的雨污分流管道建设外,星湖整治的过程中也督促沿线单位完成内部区域的雨污分流的污水管网建设,并接入城区市政主干渠管网。

星湖活水主要源于北岭山,经过内循环后经跃龙涌和羚山涌进入西江。环保部门对违规排放企业和餐饮行业的整治工作也同步进行。

环保部门加大了对北岭片区工业企业的整治和监管力度,对23个工业污染源进行整治,有17家企业按要求将废(污)水处理达标后接入市政污水管网,接入废水量约3800吨/日,停产或搬迁涉水工艺的企业有6家,有效减少了排入外坑的工业废(污)水数量。

而为解决养殖业对星湖水质造成污染的问题,端州区政府对北岭片区的所有养殖户禽畜饲养场所进行了清理,共有266间饲养场,有效整治了外坑渠沿线养殖业污染源。

星湖治水,截污和补水互为表里。星湖除里湖自成一体外,其他子湖可通过桥闸互相连通,主要补充水源为经北岭截洪渠溢入的北岭山系统洪水,集雨面积32.5平方公里。

因为历史遗留及经济发展等原因,北岭山片区自然村落及部分经营性项目一直保持截取北岭山山水的用水习惯,星湖曾一度面临没有“活水”可补的尴尬。

为疏通源头,治水工程通过加强对北岭片区取水许可管理,坚决取缔非法取水,推进城市自来水管网覆盖,逐步减少北岭山的取水,增加星湖的天然补水量。并在北岭截洪渠设置放水闸,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北岭山雨洪资源增加星湖补给。

如今,通过欧田水库引水和北岭山雨洪资源的调度,并经过沿线防渗处理减少损失,欧田水库的天然水源经北岭截洪渠从石牌坑和盘古坑分别进入星湖的仙女湖和波海湖,年平均补水量约500万立方米。北岭山雨洪资源的对星湖年平均补水量约1200万立方米,为改善星湖水质发挥积极作用。

从“九龙治水”走向齐抓共管

通过有关部门多年不懈的努力,星湖水整治行动有了不俗的成果,肇庆市环境保护局的数据显示,除了里湖之外,星湖水质常年稳定在Ⅲ类标准。

但多名相关工作人员也坦言,要维持这一标准,并且企稳向好,还有许多护水工作要做,水质整治也并非一个部门单打独斗可以实现,要多部门协作合力,同时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协作合力管理方面包括加强执法。继续加强星湖周边污染源治理,防止反弹,确保流入星湖的污水逐步减少;加强排水许可执法管理,杜绝新增污染源,对没有排水许可的餐饮业、汽车销售店等进行停业整顿;继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对星湖周边各餐饮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坚决打击违法排污,严禁在星湖内投料养鱼。

肇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星湖水质整治形成共管机制方面也提出建议,其中,人大在对市检察院开展公益诉讼工作情况专题视察时,提出以检察公益诉讼介入,促进多部门形成合力推动星湖水质整治的建议。

随后,肇庆市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为“武器”,推动行政机关依法履职。通过调研形成《肇庆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当前星湖水质整治情况的调查分析》,《分析》中提出,针对截污、补水这两个根源入手,对为星湖水源补充活水的北岭山山水被截留使用、各类生活污水仍通过市政雨水管网排入星湖水域内等问题,开展具体法律监督工作。同时在推动行政机关依法履职过程中,就行政机关难以甚至无法单独解决的质量难题,努力统筹协作,通过开展联席会议、协调办公等,提供司法助力。

而在肇庆政协《关于加强星湖水质治理工作的建议》中提到,要加快星湖景区保护立法。《建议》提到,如今的星湖早已跟杭州的西湖、惠州的西湖一样成为肇庆一张亮丽的名片、城市的象征。后两者都已经单独制定了地方性法规进行专门保护,但肇庆对星湖的保护却没有单独的法规,因此,政府应当加快推动《肇庆市七星岩景区保护管理条例(草案)》的审议,尽快实现星湖治理、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此外,来自政协的《建议》还建议,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让民间力量参与到星湖治理中。政府可以借助该平台,通过多种融资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优质技术参与到星湖治理当中,做到政府搭台,社会资本唱戏,共同做好星湖治理工作。并且通过宣传加强引导,鼓励热心市民、志愿者参与星湖治理,构建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综合治理体系。

■样本

里湖:生态修复“还原”一泓碧水

星湖的5个组成湖泊中,里湖最为特别。它自成一体,水面面积小,与其他4湖并不相通,却是七星岩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里湖也曾经历过水体富营养化,如今水草在湖底招摇,湖面清澈如镜,游人漫步湖边,感受清风徐徐,甚是惬意。里湖治理为星湖治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里湖的治理中,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通过地表水生态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定制微生物,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并且经过生态治理、修复、保育,恢复水域生态系统。

“当时也开创了一个新治理模式,通过社会资本、景区和志愿者共同出力,把这件事做好。”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局长邱国庆说。

2017年底,经肇庆市人民政府批准,由民间的热心人士组成的肇庆市生态保育慈善会和广东五色时空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七星岩湖光碧水我修复”的七星岩景区里湖地表水生态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慈善公益服务。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分三个阶段,对里湖进行生态治理。首先是生态治理,将湖水抽干后,通过定制的微生物来降解湖底污染物和水体富营养物质浓度,种植沉水植物,先去黑除臭。

第二阶段是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水位,通过水草生成“水下森林”,保持水质的透明度。

第三阶段是生态保育工程,守护水草健康生长,等覆盖率达到60%以上,水质的透明度会超过1.5米,水草会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氧气,重新建立水体自我净化的功能系统,实现自净抗污、持久清澈。

三个阶段的修复之后,里湖水发生显著的变化。“治理之前是黄黄的,浑浊的,能见度低。现在清澈见底,水质确保能达到Ⅲ类标准,好的时候甚至可达Ⅰ类标准。”邱国庆说话间,湖里出现了几只水鸟、野鸭。“这以前可见不着。”他说。

邱国庆说,如果周末来里湖游览,还会遇见帮忙修剪清捞水草的志愿者。“水草长大后会浮出水面,要及时修理管控,我们景区和志愿者共同维护水域的良好环境。”

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景区+志愿者共同发力,里湖的经验给了星湖水质治理更大的想象空间,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社会综合治理在这里来了一次小实践。或许将来,这一模式将在治水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链接

肇庆水质“考试”表现优异

排名全省第二

肇庆作为水资源发达城市,一直注重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除了开展星湖水质整治外,近年来,肇庆强化政治担当,狠抓责任落实,通过推进黑臭水体治理,狠抓工业污染源防治,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建设,强化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加强水源地环境保护等措施,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做好“治水”文章。

根据肇庆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数据,2019年,肇庆地表水5个国考断面水质为Ⅱ类,市12个省考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地表水省考以上水质断面综合指数为3.2646,排全省第二,在全国337个城市中,肇庆水环境质量排行第26名。

2020年1—6月,肇庆12个省考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劣Ⅴ类比例为0,西江、北江等大江大河水质稳定达到Ⅱ类,11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均优于Ⅱ类水质目标。

今年1—6月,肇庆地表水省考以上水质断面综合指数为3.1410,排全省第二,在全国337个城市中,肇庆水环境质量排行第17名,其中4、5月份肇庆国考断面水质排名均进入全国前十。

“成绩来之不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么丰富的水资源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肇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程海滨说,肇庆有这么丰富的水资源,这么优质的水资源,如果以水发展产业,前途不可限量。“我觉得还要进一步开发水资源,引进大企业,推动水资源的利用。”

新闻推荐

“三年行动”为肇庆高质量发展赋能□ 特约评论员 桑胜高

端州要大变样啦!记者昨日从市自然资源局了解到,《肇庆市推进“古端州·新活力”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印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