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数百年的乡土文脉
上村的古井。
德庆县九市镇上村,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丰沛的文化传统河流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这里的古树古井古村落很有特色,蕴含着诸多的文化内涵。
上村与毗邻的留村、江尾、云朗、榄山等村庄,百年老树随处可见,较多的有乌榄、荔枝、龙眼、仁面、樟树、榕树、山楂和松杉等。唯独上村村有两株古老的海红豆(又名相思红豆,简称红豆),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这两株红豆的树龄,在村中找不到文字记载,有村中老人说超过500年,据推测,红豆树可能与旁边的“欧公祠”同龄(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约350余年。
据分析,这两株红豆树应属同一年同一人种植,现在一株已显得苍老,饱经沧桑,但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另外一株虽然留有明显的“枯木逢春”的印记,但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挺拔向上,树高在30米以上,树冠覆盖足有两亩。我们好奇,用尺子量了一下,主干圆周长达352厘米,直径为1.12米。红豆年年春华秋实,果实累累,几个休闲静坐在树头的老人告诉我们,捡拾起来的红豆爆炒之后加上香料是一种很好的美食。我们为撒落满地的红豆觉得惊奇,自觉红豆熟了又添相思……
唐代诗人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诗至今传诵千年,一个甲子之前,郭沫若先生在肇庆七星岩赋诗“山多红豆树……”也引起了许多游客对红豆的遐想。正是这一颗颗“多情”的南国红豆,成就了世间多少真爱,岁月相思。上村这两株饱经风霜而又生机无限的古老红豆树,对于岭南这一乔木种类的分布、培植、生态利用以及旅游观赏,应该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村目前有居民900多人,长期以来,上村村民饮用的是井水。在村中央,有一口古井水质洁净,清醇透明,水源源源不断,数百年来供全村人饮用,这是上村人的生命之源,上村人赖以生存,繁衍生息。由于井水天然洁净,让上村人避免了疾患,世代相传,健康长寿。直到近年政府相助架起了自来水,居民才停止在古井取水饮用,现在的古井仍然渗出清凉透明的井水。平时还有村民在古井打水洗衣服,浇灌菜园,遇上天旱还可抽水灌农田。前几年,村集体筹集资金,修筑了这口古井的井台,美化了周边的环境,镶嵌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石碑。此举以记住上村人的生命源泉,教育后人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缅怀先祖功德,知因图报,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上村建村始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650年,一直居住着欧氏家族。目前上村最有价值的建筑是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欧氏公祠”,已经有350多年。“欧氏公祠”占地720平方米,青砖石柱,瓦木结构,木雕、石雕、壁画雕刻十分精致,是一座设计合理,结构严谨,宽敞明亮,艺术精美的古建筑。“欧氏公祠”在新中国成立前有过一次大修,其建筑主体得以保存完好,文化大革命遭到破坏,2013年村民集资43万余元,将外墙、围墙、门楼、地板、厨房等进行了维护修葺,保存了“欧氏公祠”的基本原貌。据说,明末清初上村有一个较好的发展时期,在留村河一带享有盛誉,民居排列有序,开始形成自己的建筑风格,遗憾的是没有很好地延续下来,时过境迁,许多有价值的民居建筑没有保存下来,十分可惜。上村人历来注重教书育人,重视文化建设,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清朝有一名巡政厅官员名叫欧广,人们尊称他“一心公”,他牵头筹建了家乡的“一心书室”,面积有200多平方米,用上村人自己的方式培养社会适用人才,当时除了满足本村弟子的教育外,还招收附近方圆十数里的学子前来求学,办学育才达到一定的规模。清朝光绪皇帝十六年,上村学子欧浚江被赐予“七级文林郎”,成才后为家乡建设不遗余力,至今为人传颂,影响了后来上村欧氏家族人才辈出。
文/图 李家雄 何钦州 欧水坤 欧惠康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记者肖桂芳通讯员刘晓林日前,当记者见到李燕梅的时候,她正在德庆县凤村镇禄村菌菇种植基地,和工友们一起在搭好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