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塘变身现代产业城 肇庆高新区十年再出发:渴望闯劲 呼唤闯将

南方日报 2020-08-07 07:28

广东肇庆动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工人正在对智能机械手臂进行调试。

王振宇摄

跨过大旺大桥,一只体格健硕的“开荒牛”出现在城市门户中央,这既是大旺的城市坐标,也象征大旺的精神气质。

像牛一样闯,像牛一样拼,正是凭借敢闯敢拼、大胆求变的精神气质,一代代大旺人接棒奋斗,把草塘改造成农场,发展成工业园,建设成现代产业城。

2010年,大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十年一光景,站在新起点上,大旺面临着新机遇、迎接着新挑战。我们再次呼唤大旺的闯劲,希望看到这头“开荒牛”继续大步向前。

南方日报记者刘亮

闯:“六泊草塘”成希望田野

大旺的闯劲,要从成立之时说起。

为消灭广东面积最大的血吸虫病疫区,1958年,广东省决定在血吸虫繁殖地“六泊草塘”上投资建设大旺农场,9700多名来自全省各地的知青来此开荒。

那时的大旺,芦苇摇摆,生活条件艰苦。知青们住的是自己用竹子和茅草亲手搭建的茅棚;吃饭时一块南乳切开四块下饭;全是土泥路,自行车骑一阵子要清理车链淤泥才能继续前进……

“两米多高的茅草,出门得拿一根竹子绑着白旗再外出,否则走进草塘后,就看不见人影了。”当年的知青卢丽卿回忆。

要消灭血吸虫病,先得治水。大旺农场位于绥江、北江之间,历史上长期无堤围保护,地势低洼,每年汛期便成天然蓄洪区,是血吸虫病寄主钉螺的孳生地。

“治水灭螺”成为第一代大旺人的主要任务。他们通过挖排洪沟、建排灌站、抽水站等方式排水,加紧修筑防洪大堤,治理水患。

一时间,农场热火朝天,处处迸发拓荒激情。卢丽卿回忆起当时知青们总是起早贪黑,像“冲锋”那样奔赴工作一线。

连年的特大暴雨不断考验着大旺人。1959年,十年一遇长达50余天的大暴雨,引发洪水,冲毁了还没正式完工的大堤。1966年的洪灾导致北江瓦窑堤段冲缺,当地干部群众把将军岗后的山岗整个铲掉,再用船从那里运泥过去受损堤坝,堵住洪水。

经过9年建设,1967年,大旺农场终于建成20多公里两江干堤、容量2160万千瓦的电动排灌站和相应的排洪渠,基本解决东、西、长岸三围排涝问题。

消除了水患,钉螺失去了孳生地,大批量灭绝。经过20多年努力,1983年,60多位专家、教授现场验收,大旺方圆10万多亩找不到1个钉螺,标志大旺彻底消灭血吸虫病。

生态环境的好转改善了大旺生产条件。在稳定水稻生产的同时,大旺重点发展经济作物。1977年,生产水稻9077.2吨、甘蔗4.16万吨,分别比1959年增长165倍和206倍。

1976年,大旺糖厂动工建设。农场从领导到每个职工和中小学生组成“三结合”攻关小组,用自制的“土扒犁”将几十吨的部件用拖拉机运到工地。大家共同奋战15个日夜,安装好本需要3个月才能装好的透平机。次年4月,大旺糖厂正式试产。

经过几年的探索,大旺糖厂逐渐站稳脚跟,成为大旺的经济支柱产业,1978至1979榨季,大旺华侨糖厂榨蔗量占省华侨农场系统的10.86%,日榨量列第二位,试产酒精103吨,利润11.96万元。

变:农场改制转为经济开发区

依托大旺糖厂成长起来的大旺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落伍。那时的农场就是个“小社会”,包含了学校、公安、医院等机构,日常开支大、部门机构臃肿、行政人员偏多、效率低下,这些都阻碍着农场发展。

“学校、医院、公安开支等社会负担由农场独自承担,招商引资收上来的税收却要上交地方,大家都没有动力去招商了。”1991年任职大旺华侨农场场长的张兆熊表示,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招商的机制没有理顺,但是招商引资成为了大旺发展的基因。

量变的动能终于在1992年形成质变的力量。当年12月30日,经市委、市政府的批准,大旺成立了综合经济开发区,被赋予了相当于县一级经济管理职能和行政管理权限,实现华侨农场改制。大旺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展身手了。张兆熊的身份也转为经济开发区区长。

“昔时,大旺只有一个3.5万伏的变电站,底子不足以支撑工业公司的正常出产。外出招商,独一拿得出手的优势只有地盘。”现任肇庆高新区招商投资局局长彭卫鸿彼时是大旺首批招商人。当年,他们用诚心打动了一些投资商,大旺也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迎来了宝信金属、东凌皮具等第一批公司。

1998年,肇庆高新区在三榕港成立,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2002年,肇庆高新区迁园大旺,大旺成为肇庆现代工业园区的摇篮,通过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开启了工业化的“狂飙突进”时期。

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与肇庆高新区同时来大旺。2002年,国家农业部正式批准民营企业进入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在温氏集团工作了10年的陈瑞爱带领团队,来到大旺二次创业。

2004年,禽流感疫情肆虐,大华农提供了近60亿份禽流感疫苗;2008年,大华农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宣战”,为国家农业部提供蓝耳病活疫苗1.22亿份。

随着越来越多像大华农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起来,大旺的工业实力不断增强。与2002年相比,大旺2009年生产总值7年劲增25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51.8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了28.2倍。

2005年以来,大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连续5年在全省69个省级开发区中名列第一。2008年,肇庆高新区成功竞得广东省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并在当年全省产业转移园考核中位居首位,2009年被全国高新区协会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区”。

升:升格国家级高新区

2010年10月,大旺迎来发展的高光时刻——肇庆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

当年,肇庆提出要以升格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以广州科学城和苏州工业园为标杆,建设世界一流园区,把肇庆高新区打造成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10年来,大旺力争充当肇庆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和创新发展的龙头,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引进行业龙头企业、科技企业以及各类研究院和孵化器,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出台,大旺立足自身优势,提出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产业落地的重要承载地,深度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向创新型园区转变。

如今,在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土地,肇庆高新区已经聚集了600多家企业。2019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97.88亿元,较2010年增长143.28%;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10.01亿元,而2010年这两个数据分别120家,361.83亿元。

工业的发展吸引人口不断涌入,目前大旺常住人口约18万人。剧增的人口带来各种生活需求,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近年,大旺加大基础设施配套投入,补齐城市短板。大旺广场、海印广场等城市综合体丰富了群众的城市生活;保利、龙光、恒大等全国知名房地产企业纷纷进驻,满足当地住房需求;将军山体育公园已完成建设并对外开放,成为华南最大的体育公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相继落户,肇庆高新区人民医院与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作建立联盟医院……

独水河治理是大旺城市发展理念转变的集中体现。受工业、生活污水污染,独水河水质曾发黑发臭。2015年,大旺启动独水河肇庆高新区河段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切断污染源的同时,清理原河床污泥。如今的独水河水质清澈、波光粼粼,被群众改名为“兴旺河”。

补齐城市短板的同时,大旺提出“一核两轴两带五区”的城市发展格局,明晰功能分区,优化业态空间布局,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

突:十年再出发

尽管和自身相比,肇庆高新区进步明显,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10年发展,肇庆高新区和省内其他高新区发展差距在不断扩大。

和肇庆高新区同批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的东莞松山湖高新区2018年连续跨过400亿元和500亿元大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0亿元。当年,华为从深圳迁往松山湖,成为产业转型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差距还体现在发展潜力上。2019年,松山湖高新区高企总量达到了358家,新型研发机构达到32家。而2019年肇庆高新区高企数量为132家,新型研发机构6家,从经济总量到研发机构数量,不及松山湖高新区1/3。

面对差距,大旺是时候要拿出当年的闯劲和勇气了。回顾历史,大旺的发展从不缺乏艰辛和挑战,从“治水灭螺”、变草塘为良田的艰苦创业,到农场改制、打造工业园的成功转型,大旺人每次都能在困境中创造奇迹。

大旺已经在行动。签约3年、施工15个月后,今年3月30日,位于肇庆高新区的小鹏智能网联科技产业园正式量产,把大旺推向全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同台竞技的舞台。

4月,中交·滨湖雅郡、海富纳集团总部基地、广东益安人防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智能装备及人防产品产业科技园三大项目在一周内动工建设——疫情当下,肇庆高新区重新按下了经济发展的“快进键”。

与此同时,肇庆高新区出台了《肇庆高新区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行动方案》,在全市范围内率先上线公众服务平台和政商服务平台,提出50项改革任务,要求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企业群众办事材料减少60%,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追赶突围的哨声已经吹响,期待奇迹能再次在这片土地出现。

新闻推荐

让文明旅游成为最美“风景”□ 沈峰

游客脱鞋盘坐、果皮散落一地、随处吸烟丢烟头……不少外地游客趁着假期到肇庆著名景区度过假日时光。日前,记者走访七星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