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宋重和元年,曾是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的行宫丽谯楼:掩藏于闹市里的人文宝藏

西江日报 2020-07-28 02:09

丽谯楼通体红色,被百姓称为“红楼”。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摄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端州区城中路,高大雄伟、通体红色的丽谯楼,总能吸引路人眼光。门前竖立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刻,虽简略地介绍了它的历史,却让人对它增加了几分好奇。这座始建于宋重和元年即公元1118年的建筑,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原肇庆府署的正门,古称“台门”。近日,记者前往探访。

供奉御书匾额的御书楼

2018年春节前,闭门多年的丽谯楼在修葺后重新开放。关于丽谯楼的历史,即使是本地老街坊,知道的也不多。丽谯楼讲解员何少丽介绍,恢复开放后,许多外地游客得知丽谯楼的历史后都非常惊讶。“他们想不到肇庆竟有这么一段历史,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

丽谯楼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且与宋徽宗赵佶有紧密关系。史料记载,肇庆古称端州,是当时端王赵佶的封地。赵佶登基做皇帝后,将端州升为兴庆府,在重和元年改为肇庆府,并亲笔题写“肇庆府”府额赐给当地守臣。守臣在府署前建造两丈高的高台,上建门楼,供奉御书匾额,名曰“御书楼”,也就是现在的丽谯楼。肇庆也因此而得名,沿用至今。

在丽谯楼正门的顶部,高高悬挂着“肇庆府”的匾额。史料记载,肇庆府是当时广东第一府,悬挂皇帝亲笔题写的匾额,府署配以台门,可见肇庆在当时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

丽谯楼后的府衙就是古端州治所,宋代名臣包拯曾在那办公3年,他以不持一砚归的清廉之风闻名于世。至今,丽谯楼的台基拱道门上还有匾额“古端名郡”,以及对联“星岩朗曜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

南明永历皇帝的行宫

明末,丽谯楼迎来了最“高光”的历史时刻——成为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的行宫永明宫。朱由榔是明末崇祯皇帝的侄子。1644年11月,朱由榔被册封为桂王,受原任广西巡抚瞿式耜、掌握地方实权的两广总督丁魁楚及何腾蛟、堵胤锡等人拥立,1646年10月称监国于肇庆,当年11月18日宣布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永历元年,历史上称作南明政权。

肇庆市博物馆内,收藏着一枚南明永历二年“肇庆卫指挥使司经历司之印”款篆书朱文铜把印。此官印是南明王朝在肇庆建立的佐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永历十八年(公元1664年),朱由榔被缅甸人俘虏送给平西王吴三桂,不久被杀害于昆明。至此,南明永历政权灭亡。丽谯楼作为永明宫的短暂历史也就此结束。

官府公布标准时间的地方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肇庆知府步从信大修御书楼,置钟、鼓和铜壶滴漏于此楼,最先改变了该楼的功能。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知府黄瑜对该楼修整后,题匾改为“丽谯楼”,这是该楼转折性的变化。此后,每天有专人负责观看铜壶滴漏的时刻,随后即用钟、鼓报时,丽谯楼也因此成为了肇庆公布标准时间的地方。

经历清末民初的战乱后,民国后期的丽谯楼已年久失修,到解放后,只留下一座明代红砂石砌筑的拱道。当时,本地政府重新修缮台座,在上面搭建了仿古的简易建筑,用木金字架支撑,五开间一进深,单层重檐歇山顶式。由于座台、门柱与门窗都粉刷为铁红色,因此老百姓也称丽谯楼为“红楼”。

1994年,肇庆市将丽谯楼重建为双层重檐歇山式仿明建筑,即如今的丽谯楼模样。2012年,丽谯楼基座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看到,红砂石砌筑的拱道风化痕迹明显,与大红色的门形成鲜明对比。二楼和三楼分别是不同主题的陈展,二楼中间位置还陈设有“永明宫”及简单摆设,以及出土的圣旨款石碑、清康熙三十四年铁钟。

丽谯楼前的府前广场已建成,成为附近居民休闲散步的主要去处。居民陈伯说:“这两年开放后进去看过一次,当时完全没想到以前这里有皇帝登基。希望政府能多点宣传丽谯楼,让大家更加了解肇庆的历史文化。”

■下期预告

肇庆清真寺:在端州区康乐中路,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原创寺于忠勇坊,后迁至现址,1984年公布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如果您了解它的一些故事,欢迎留言讲述。报料电话:13929865022。

新闻推荐

一线医务人员抗疫故事宣讲进校园

西江日报讯(记者赖小琴)7月16日下午,“聆听抗疫故事,感受榜样力量”抗疫英雄医务人员校园宣讲会活动在肇庆市第一中学实验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