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面前不低头 幸福生活双手创 记怀集岗坪镇红星村贫困户梁石弟
西江日报记者 刘浩辉 通讯员 高健
今年46岁的梁石弟是怀集县岗坪镇红星村村民,2012年丈夫因病去世后,她和5个子女长期居住在破败的泥砖房里。全家生活仅靠她一人种点田地打点零工维持,生活困难。党的政策让她看到希望,她以勤劳的双手作桨,一点一点拨开生活阴霾,撑起整个家庭,生活逐渐过得滋润且坦然。
困境压不弯脊梁 毅然扛起家庭重担
原本夫妻两人和5个子女一起,生活欢声笑语。一场意外,夺走了丈夫的生命,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下,一下子让这个家没有经济来源。日常生活、孩子读书,都急需用钱,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梁石弟的肩膀上。
梁石弟在2016年5月被定为红星村贫困户,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常到她家中帮其梳理脱贫思路、寻找脱贫门路、激发脱贫动力、增强脱贫信心,大大鼓舞了她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士气。梁石弟重新建立起生活的信心,毅然扛起养家的重担,用羸弱的双臂,为5只“雏鹰”撑起暖暖的一片小天地。
不等不靠不要 幸福生活双手创
梁石弟利用农闲时间,不麻烦村干部,主动自己找工作,在岗坪镇做泥水工增加经济收入。由于其没有专业技术,只能在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渐渐其手艺得到附近村民肯定。不少需要建房、装修的村民都主动找她帮忙,有时候她要赶三个工地干活,没日没夜地为家庭奔波。即使工作再辛苦,每日中午梁石弟还得回家给孩子煮饭,夜晚要督促他们写作业,而且还保证每天按时到岗,从不迟到旷工。
梁石弟通过自身努力,用勤劳的双手为家撑起一片天。但5名子女的教育、生活开支依然让家庭经济捉襟见肘。她决定在打零工的基础上,用零碎的时间再种点田地,在自家田地中种上了水稻、茄子、豆角、玉米、南瓜、冬瓜等多种作物。凭着一双巧手她把家里的几亩田地打理得生机盎然。蔬菜成熟后,她便骑车运到2公里外的圩镇早市售卖。就这样,这位身材瘦小的女人每天穿梭于乡间小路上,工作于泥水砂浆旁,不怕苦、不怕累,风雨无阻坚持走在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路上。
扶贫政策有保障 脱贫摘帽奔小康
家中最大的支出就是子女的上学、生活费用。为解决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扶贫工作队将其5个孩子纳入到教育扶贫政策中,让他们安安心心上学。
5年前,梁石弟住的是泥砖屋,下雨天漏水严重,屋内用电线路老化,存在安全隐患。一家6口挤住在不足30平方米的小屋里。鉴于这样的状况,村委会将梁石弟的房屋纳入危房改造计划,按时、合规开展房屋重建工作,并得到23000元建房奖补资金,一家人终于住上了新楼房。
2018年,梁石弟大女儿莫彩珍在肇庆市技师学院完成了三年学业,在佛山市南海区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2020年,二女儿莫红英也完成职中学业,在肇庆一家舞蹈培训中心任教。
中山市石岐区驻红星村扶贫工作队通过扶贫产业项目的固定收益给梁石弟每年分红约10354元,每年还有务工奖补2000元以及节日发放的慰问金500元。2019年,梁石弟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勤劳的双手,以及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达到脱贫标准,其家庭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900元,预计2020年末人均收入达到14600元。
谈及生活的改变,梁石弟感触说道:“扶贫只是契机,脱贫得靠自己,除了‘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只要勤勤恳恳,困难终将过去。我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
新闻推荐
保存完好的陈如杰故居。西江日报记者鲁学冬摄植启芬故居。西江日报记者鲁学冬摄西江日报记者鲁学冬通讯员赵祖轩黑瓦泥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