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岩崖之上的千年印记

西江日报 2020-07-15 00:58

三洲岩山水奇丽,雨后有江水汹涌。三洲岩是座西江边的孤峰,其景色正如刘中孚诗句中所说,“汹涌滩场朝雨后,参差岩影夕阳间。”险峻山峰的影子在夕阳下可见。四周平坦,视野开阔,唯独三洲岩高高隆起,属喀斯特溶岩地貌,岩中有洞,洞内有湖、摩崖石刻、奇形怪状的溶岩石等。

三洲岩摩崖石刻屹立于西江之滨,三洲岩取“蓬莱第三洲”之意为名,又名玉乳岩,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自然环境优越,文化积淀深厚。高约50米,岩洞幽胜,岩洞内多石钟乳,滴泉甘洌。由水成岩构成各种胜景,象物命石,最为幽胜,巍峨峭拔,古树长藤,山翠如城。岩内有一溶洞,洞内奇景异石,历代文人墨客题刻甚丰。

原有宋至清各朝代的题刻174人次,近200则;现保留有上至宋皇祐四年(1052年),下至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题刻100则。其中以明代石刻居多,共79则;宋代10则;清代4则;无法分辨年代的7则。石刻内容主要有诗词类、游记类、题字类、叙事类等题材;从书法艺术上看,楷书、行书、草书、隶书、自创异体字等各种文体俱全,均为阴刻;最大的一则石刻有7.92平方米,最小的则为0.12平方米;字体大者5尺,小者半寸。时至今日,三洲岩幸存着90多幅宋代至清代的摩崖石刻,其中较为有名的是北宋皇佑年间,广东运转使元绛所作的“悯忠诗”、明嘉靖年间广东左布政使周宣正所题“仙窟”,以及明嘉靖年间,广西参政张烜、广西参将武鸾同游三洲岩后,张烜题写的“云窝”等。明代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龚辉所题的“瑶华洞天”,明成化九年(1473年)广东按察使吕洪的题诗以及“石庢”“第一岩”“三洲洞”等。

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德庆州志》记载,苏东坡、李纲、周敦颐等众多的古代名人曾经留有题刻。三洲岩摩崖石刻保存数量大,艺术水平高,文化内涵丰富而独特,时代跨度大,对研究历史事件、官宦仕途沉浮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正史有力的佐证和补充,具有考证补充史阙,辨别旧说讹误的作用。历代石刻表现的不仅是政治人事的变迁,也是文化发展的变迁,是对当地历史高度的凝练和浓缩,充分体现了文物本身的历史价值。三洲岩摩崖石刻具有较高的文学、历史、文化、书法、旅游价值。2002年7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在宋朝时期,民间流传着“三洲岩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这一说法,三洲岩便因此出名,并引来无数文人骚客、达官贵人不辞劳苦,纷至沓来,梦想能够在三洲岩沾一些“仙气”。

新闻推荐

在“菜篮子”保卫战中践行初心使命 记德庆县双华食品厂党支部书记梁碧华

西江日报记者苏燕君通讯员赵祖轩庚子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喧闹的城市陡然安静,也打乱了德庆县双华食品厂(以下简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