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儿女》:架起一座连接粤港澳的文化大桥
《湾区儿女》剧照出品方供图
●尹鸿
编者按
6月21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省委宣传部、深圳市委宣传部等联合出品,王媛可、孙坚领衔主演的电视剧《湾区儿女》,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该剧以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为背景,以疍家女孩麦斯钰的人生成长经历和命运起伏为主线,讲述了一群澳门和内地年轻人在大融合、大发展背景下激情创业、勇敢逐梦的故事,通过鲜活、感人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精彩的剧情,生动反映了澳门回归祖国后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以及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的景象。本期文艺评论特别邀请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尹鸿,就该剧的出炉过程、特殊意义和艺术特色进行了点评。
此外,本期文艺评论还包括肇庆市作协主席钟道宇为广东青年艺术家、作家鄞珊的美术评论集《画·岭南》所撰写的书评。“大美岭南·艺海观潮”美术评论专栏推出区广安篇,敬请垂注。
《湾区儿女》作为一部主旋律青春励志剧,对于粤港澳文化、青春励志、湾区经济都有全方位的艺术呈现,该剧从香港回归开篇到开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澳门回归20周年,以澳门疍家女麦斯钰的人生成长经历为主线,讲述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文化、社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故事。该剧播出后收视成绩可喜,反映出观众对澳门、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切和期待。这既是澳门与内地和香港合作的第一部大湾区主题的电视剧,也是第一部由澳门本地企业制作、出品的长篇电视剧,植入了丰富的澳门元素,填补了澳门在华语电视剧创作生产领域的空白;同时它也是第一部完整反映澳门回归20周年巨大变化的电视剧。可以说,《湾区儿女》架起了一座粤港澳之间的文化大桥,具有标志性意义。
第一部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大湾区题材电视剧
《湾区儿女》由广东爱虎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南光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华影轩(北京)影视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力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出品。出品机构包括澳门、广东的深圳和珠海、江苏、四川、北京的影视文化企业,既有像幸福蓝海、新华影轩这样著名国有文化企业,也有澳门镜屏影业、五库文化科技中心这样的澳门民营文化企业,还有像南光这样的新进入影视文化领域的澳门大型企业。该剧既有众多内地企业、演艺人员和48位澳门人士参与制作和创作,而且还有罗嘉良等香港影视人参与其中。内地与港澳三地的参与者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充分体现了粤港澳之间以及澳门、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合作成效。
该剧的题材横跨粤港澳大湾区。澳门、香港、珠海、深圳、横琴是故事的主要场景发生地。电视剧表现了澳门与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密切联系,也体现了澳门发展与内地和香港的发展唇齿相依的主题。在电视剧中以欧阳东江为代表的澳门企业家,在内地相继建厂,大力发展中国“质造”与中国“智造”的科技产品,以黄梓健为首的澳门莘莘学子在内地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中反哺澳门的经贸业发展,剧中利用故事的叙事线索将澳门的经济发展与内地的经贸合作完美融合,以人物形象塑造表现“一国两制”、共同发展、共建大湾区的主题,在疍家女孩麦斯钰的成长经历中植入澳门小人物的心里渴求与执着追求,可以说,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由澳门与内地深度合作、共同创作的大湾区主题的长篇电视剧。回首二十年,剧中人经过了粤港澳的通力合作和商海沉浮,方才有了如今剧外粤港澳三地的通力合作所呈现出的一个印刻着自己文化标签的励志故事,也正如麦斯钰在故事第二集里与麦叔的那段心里呐喊,麦斯钰喊出的不仅仅是自己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彼此间交流的呐喊,只有彼此的文化互补、相互交流才是“一国两制”的愿景和目的,也是澳门本土影视文化传承的心声。
澳门电视剧行业的一个里程碑
25年之前,澳门出品的第一部长故事片《大辫子的诱惑》标志着澳门电影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现在,《湾区儿女》在央视一套的播出,则是澳门电视剧行业的一个里程碑,填补了澳门在华语电视业的空白。故事并没有追求以往三地合作所要表现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社会中典型的小人物,又没有完全局限于家长里短的百姓叙事视角,而是以点聚焦,覆盖社会大环境对人物的影响,将故事的叙事变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湾区儿女》虽然有众多的内地企业和内地影视人联合制作和创作,但是,有四家澳门企业是电视剧重要的出品方。此外,澳门文化推广协会、澳门影视产业发展促进会、澳门中华民族文创学会、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澳门日报、澳门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澳门品牌创新协会都积极参与和协助电视剧的拍摄。从主要的出品人、总制片人到创作演职人员,都有许多澳门人士参与其中,如出品人宋晓冬、丁潇,顾问傅建国、汪义亮、刘艺良、陆波、陈明金、梁少培、唐嘉乐、宋碧琪、关恩赐、刘智龙,导演之一的潘秋婷,还有10多位参加演出的澳门演员,可以说是澳门电视剧资源的一次整合和集合,导演潘秋婷更是亲自上阵参与演出。相信有了这一次的成功经验,澳门电视剧行业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开启人们期待已久的澳门影视发展新局面。在未来,澳门将与内地、港台共同出现在华语电视剧领域,成为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值得提的是,这部电视剧中植入了丰富的澳门元素,既包括澳门的各种地标建筑、旅游景点,也包括一些城区街道、日常生活,既有酒店商店的推广,还有众多文创产品的出场,可以说是澳门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主创团队并没有利用场景生搬硬套故事情节的发展,相反,故事将澳门文化完美地融入这部作品之中。例如男女主角黄梓健与麦斯钰的第一次出场,就是以舞狮活动做背景,将中华传统文化植入故事情节之中;欧阳东江与中央媒体的对话也引出了接下来的故事情节。两条故事线对比叙事,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故事起到了基于文化谈社会发展的主题“点睛”作用,主创团队在此处的用心可谓十分巧妙。不仅此处,我们从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既看到了港珠澳大桥、澳门金沙度假区、威尼斯人、巴黎人、美狮美高梅、官也街、大三巴,也看到了澳门的品牌服装、饰品文创ACICI珠宝、SARTORLAB、WORKERPLAYGROUND、澳门中华民族文创馆、金沙城创意廊、秀服装品牌、MAZU手信等等,这对于重新塑造澳门的城市文化形象,传播澳门文化都有积极的意义。在叙事的过程中剧集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利用了澳门的形象品牌文化元素,也利用了澳门本土的市井文化和土生文化元素对人物进行了更有符号意义的塑造。例如,疍家女麦斯钰在接到澳门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与黄梓健的对话场景,由澳门游船码头过渡到疍家的传统渔村,现代与传统的强烈对比不但为我们展示了澳门传统的渔业文化,也将澳门的旅游文化展示在观众面前,这对后续情节的展开也起到了推进作用。在其后的故事叙事中,剧集多次运用这种对比手法,将澳门、珠海、深圳、香港二十年间的变化以视听语言的相互对比展现在观众面前,相信这部电视剧也会为澳门影视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找到新的纽带。
第一部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全面展示澳门回归二十年的电视剧
2019年播出的电视剧《澳门人家》表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间的澳门故事,而这部《湾区儿女》则展现了从澳门回归前夕到回归20年的完整轨迹。电视剧从庆祝香港回归的龙舟赛开始,到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庆祝澳门回归20年的龙舟赛结束,通过疍家人麦叔和他的儿女们的20年变化,全面展示了新一代澳门人回归以后的成长,表现了他们与内地休戚与共的联系。一方面弘扬了勤劳、善良、敬业、友爱的主流价值,另一方面则充分表现了澳门回归之后,走上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繁荣之路。在当下这种特殊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该剧不仅体现了独特的艺术成就,也体现了独特的政治意义。
电视剧《湾区儿女》的内容涉及广泛,既有澳门本地的普通百姓、知识分子、爱国商人,也有香港的金融企业代表,还有内地的党政干部、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剧集并没有死板地复述重大经济政策,而是勇于探索商战影视剧的新模式,电视剧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将不同层面的人物通过故事情节巧妙地组织在一起,塑造了麦叔、麦斯钰、黄梓健等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用人物命运完成了对作品政治主题的传达。剧中人物鲜活饱满,既有麦斯钰为了灯饰的质量变革付出的辛勤努力,也有欧阳东江等老一辈港澳商人对澳门商业的新探索,更有黄梓健等一批新青年进入内地求学交融的新起点,表现了港澳与内地城市逐渐融合发展,城市欣欣向荣、生机勃勃,人民安居乐业、共同追逐梦想的繁荣景象,并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该剧突破了过去粤港澳大湾区影视行业各自为战的局限性,在剧中利用故事的情节发展,将三地的行业融合剧情化,就像欧阳东江所说,三地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人心的融合需要时间的沉淀,而经历了二十年的时间,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促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和谐发展。最终,麦斯钰完成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欧阳东江也见证了中国“质造”与“智造”的科技飞跃,麦叔也见证了传统的渔家文化在当今社会浪潮下有了新的机遇,黄梓健也为澳门的学子们做出了应有的表率,故事中的一切都在昭示着粤港澳大湾区这二十年间的可喜变化,以故事诠释当下社会的发展现状,是艺术家们取材于生活,塑造形象,再现时代的真实体现。
应该说,正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稳步推进之际,《湾区儿女》的播出,为共建人文湾区提供了成功范例。三地企业界、政界、艺术界密切合作,从中联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到澳门特区政府、广东省以及深圳和珠海的各级党委宣传部,都为本片创作提供了指导、支持,充分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文化共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湾区儿女》所搭建的粤港澳之间文化大桥的意义将愈发凸显。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讯(记者陈明红)7月10日下午,由市公安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教育局共同举办的文明上网志愿服务活动走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