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用品到艺术品的探索金渡花席在传承中苦觅出路

西江日报 2020-06-17 06:35

莫伟祥与妻子莫小囡研究金渡花席花纹编织工艺。 西江日报记者 吴威豪 摄

明代中叶,高要金渡引进蒲草(也称芏),开始以芏编织草席,至清朝时已名声在外。上世纪70年代,达到历史辉煌。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花席逐渐被替代或者淘汰。为赓续文化根脉,金渡花席编织工艺于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月9日,记者走访发现,金渡花席已从日用品发展到艺术品,或许这是一条新出路。

莫伟祥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渡花席编织工艺传承人,他家在高要区金渡镇水边社区,这里也是金渡花席编织工艺传承基地,设有花席编织场所和成品展示区。目前,莫伟祥夫妇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开展金渡花席编织。“现在以儿童床上用品和本地婚嫁习俗用品为主,由于市场需求有限,家庭作坊足以应付。”莫伟祥表示。

莫伟祥12岁学会了编织草席, 22岁创建了金渡水边祥兴花席厂,市场越做越大。面对竹席、藤席产品冲击,他多次改良谋发展,如把芏染色编织出花席,把横纹编织改为横直叠接编织,产品受到顾客欢迎。90年代,花席厂年营业额一度超过400万元,成为当地知名企业。

随着空调的普及,传统的草席逐渐被人们遗弃,花席厂也受到波及。2004年,莫伟祥经营的花席厂关闭。他只好退居家庭作坊,主打幼儿和婚嫁习俗草席。“因为需求量不大,而且材料、人工成本较高,销量逐年下滑,目前年销售额仅十多万元。”莫伟祥表示,日渐衰微的金渡花席,由原来的主角变成了如今的副业。

在草席花纹如字体、人物、花朵、虫鱼等编织技艺上,莫伟祥早已巧熟于心,吸引爱好者慕名前来拜访,同时引起当地文化部门的关注。在高要区文化馆的指导下,莫伟祥2014年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渡花席编织工艺传承人。

从1999年开始,莫伟祥为爱好者、学生等传授花席编织技艺。“被评为传承人后,我每年接受文化部门、学校等单位邀请,多次外出宣扬金渡花席文化。在金渡镇第二中心小学设有传习所,定期为学生授课,希望后继有人。”莫伟祥说。

谈及金渡花席后续发展,莫伟祥一度陷入沉思。他认为,金渡花席编织成本远超市场价值,走高端的工艺品路线会更加合适。目前,市场上开始出现用花席装饰的手袋、鞋子、匾额等产品,既美观又耐用,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能够提升产品价值。

高要区文化馆副馆长邓婉花表示,目前肇庆市一共有两位金渡花席编织工艺传承人,分别是莫伟祥和何冠醒,他俩均在学校成立了传习所,定期向学生们传授文化与工艺。此外,高要区文化馆充分利用省、市、区等相关活动,安排传承人现身讲解金渡花席的文化和工艺,提高群众认知,吸引人们关注,让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守住文化根脉。

西江日报记者 吴威豪 特约记者 杨坚

新闻推荐

道德模范故事汇巡演走进高要

道德模范故事汇巡演现场。 西江日报记者杨丽娟摄西江日报讯(记者杨丽娟)6月7日上午,高要区南岸街道园林园公园内,由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