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开启传统文化之窗

西江日报 2020-06-15 01:48

从花旦朱女兼职校园里的“粤剧老师”,到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建议“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粤语保护传承中心”,在采访过程中,最令笔者感受深刻的是,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戏曲人,有独属于他们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舞台情怀,有他们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对戏曲的坚守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正是戏曲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情怀,同时又是新时代背景下戏曲人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的表达。

地方戏作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有强烈的区域性,舞台语言即当地的方言,有着无与伦比的亲切感和代入感。它的存在有着非凡的意义:承载着当地的声腔源流和特色,凝聚着当地的民俗小调;反映着当地的民俗风情,具有浓厚质朴的乡土气息;沿袭并忠实记录着最原始的当地剧本,使之口口相传生生不息。它无可非议地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土粤剧涵盖了许多艺术元素,如服饰、舞美、化妆、舞蹈、歌唱、杂技等,综合各种艺术于一体,具备极高的审美价值,学生们通过观看粤剧表演,不但会激发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对各种民族乐器的分辨能力,更能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凝聚民族气节,引导学生积极向上,陶冶学生的情操。中小学生可以通过观赏戏曲剧目,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这也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历史学者、文艺评论家解玺璋曾说:“道德感,就是中国戏曲的价值理念。”在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我们在思考戏曲的存在与发展问题时,也有一种现象,即习惯于在继承与创新这对关系的讨论中本能地维护传承的价值。强调对戏曲本体的坚守,多年来正是这样的价值倾向保证了戏曲的存续。但是,对于一直在寻求更好发展的戏曲来说,戏曲传承与传播渠道同样重要。传承保证戏曲本体在发展过程中不走样,保持其内在的规定性,保证这个文化种子的基因不变异,保持其特殊的审美质量和精神。传播则是传承得以存在的阳光雨露。在戏曲行业走向复兴的初始阶段,我们特别需要关注传播的价值,捕捉传播的机遇,选准传播的途径,瞄准传播的优先群体。

在中小学普及戏曲常识,讲述戏曲所承载的中国故事,引导孩子们看戏、听戏、学戏、唱戏、爱戏,培育更多年轻观众,涵养更多的戏曲人群,从根本上解决戏曲事业发展后继乏人这个瓶颈性问题。可以说,戏曲进校园政策为戏曲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在肇庆,我们看到,“戏曲进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学习家乡戏,了解粤剧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懂戏曲的孩子多了,喜欢戏曲的孩子多了。

新闻推荐

无障碍环境 建设引关注 代表委员认为,加强顶层设计、营造社会氛围是关键

■东莞高度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图为残疾人士乘坐东莞轨道交通本报记者蓝业佐摄你注意过台阶上有没有斜坡、电梯里有没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