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雅趣说菖蒲

西江日报 2020-06-12 01:08

菖蒲,自古深受文人雅士喜爱。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菖蒲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几年前,我受一画友启发,开始学种了几株盆栽菖蒲,摆设在书房里,几年种植下来,自己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似乎也有了一些文化人的样子。

我种的菖蒲有金钱菖蒲、虎须菖蒲,也有本地的水菖蒲,分别栽在不同样式的盆中,并附上石块。闲暇之余,看着书斋中的几株菖蒲在自己的精心照料下长势喜人,四季常绿,进而成为我凌乱的陋室中,最有生气、最为鲜活的东西,愈发满心欢喜。菖蒲细细叶片飘逸而俊秀、亭亭玉立,给人以安逸清新、蓬荜生辉的感觉,也为我的书画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故而,菖蒲已然成为了我的钟情之物,令我痴迷。

在民间,菖蒲本是一种可祛避邪疫的灵草。端午时节,人们就有悬挂艾草和菖蒲的习俗。许多人家就把菖蒲悬挂在门上驱蚊灭虫,祈求合家安康,赋予了菖蒲神奇的法力。其实,菖蒲也是药用植物,有化湿健胃、醒神益智的效用。

古代文人钟爱菖蒲,纷纷为菖蒲吟诗作赋。汉朝就有阙名诗曰:“石上生菖蒲,一寸八九节。仙人劝我餐,令人好颜色。”据《后魏略》载:相传,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有一次南巡抵达河南的新野,一行人来到山中深潭边,临水歇息,只见几株生长在石壁上的菖蒲碧如翡翠,花香沁人腑脏,野逸清幽,孝文帝一时倍觉高兴,乃歌曰:“两菖蒲,新野乐。”于是,遂令人在山中潭边兴建了两所菖蒲寺,借以赞美。

文人对菖蒲的喜爱,数之不尽。唐朝诗仙李白有诗吟曰“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诗人一日不见菖蒲,如坠云雾之中。宋代著名诗人曾几也对盆栽菖蒲十分痴心,写有《石菖蒲》:“窗明几净室空虚,尽道幽人一事无。莫道幽人无一事,汲泉承露养菖蒲。”他称自己是一个幽隐之人,闲来唯一爱好就是种植附石菖蒲,对菖蒲精心养护。

据考,盆栽菖蒲盛行于宋朝,从那时始,原属山涧野草的菖蒲,已蜕变为斋中一宝。附石菖蒲,更为一绝,其取法自然,古雅典致,进而成为盆景中的佳品。北宋苏轼在其《石菖蒲赞并叙》说:“惟石昌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故有盆栽菖蒲,无石不菖蒲之说。而附什么石,古人也十分讲究,一般认为要附武康石、昆山石、羊肚石(火山石)三种石材为正宗。去年我到海口火山公园游玩时,就捡到一块火山石,特意把它带回来附在我种的菖蒲盆景中,果然徒增了几分灵气。

在肇庆古封州,最早种植菖蒲盆景的人,要数南宋著名诗人郑刚中。他被贬到封州后,在他所住的山斋书房里,就种有一盆菖蒲,并专门为此写下一首诗《黄汇征惠石菖蒲,既赋古风,复成四韵》,诗曰:

郑刚中这首诗玩味十足。他说,他种下的菖蒲附生于羊肚石中,其模样妙不可言、姿色诱人。羊肚石的巢孔,犹如蜂蛹,蝶变成黄蜂飞走,余下的离巢马蜂窝;嫩绿的菖蒲从巢孔中抽身长出来,有了一寸多高。为了让菖蒲能够吸收到夜间的露水精华而移离室内的几案,放到室外;早晨起来拾阶而下,去到井边,掀开井盖,添来新鲜的泉水,为菖蒲换水,悉心照料着菖蒲的生长。快到秋天了,琢磨着如何才能让这盆菖蒲生出秋意来,于是就想到了在盆中放养几条小金鱼的主意;小金鱼在菖蒲盆景中游来游去,在金色鳞片映衬下,岂不有了几分秋意的味道?读了郑刚中的诗,再看我捡石附种的那盆菖蒲,似乎让我穿越时代,回到古代,和诗人一同交流育蒲心得。菖蒲在历代文人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甚至还有“无菖蒲不文人”的说法。而在花鸟画中,菖蒲,同样也是画家们笔下乐于描绘的植物。唐云、郑板桥、金冬心、苦瓜和尚、八大山人、罗两峰、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朱屺瞻等等常以菖蒲为题作画,作品流芳于世。

菖蒲草虽小且很不显眼,既不如兰花、水仙、菊花般有名,又不是什么贵树琼枝,更没有奇花异卉般的艳丽,但我喜欢它,喜欢她四季常青、绿油溢芳;喜欢它不施艳妆、素雅天然;置于案头,清雅点神,陶冶情操。毫无疑问,菖蒲,早已是我心中之所爱也。

新闻推荐

肇庆市力促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群众“只跑一次” 平台交易更“阳光”

西江日报记者苏燕君通讯员赵琳社会经济良好发展,离不开高效透明的营商环境。作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重要窗口的肇庆市公共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