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子飘香 注意健脾祛湿 中药师提醒:粽子不宜多吃,进食时适当搭配消脂类食物更健康
本报记者 周映夏
通讯员 黄琳
粽子怎么吃才不油腻不积胀?
市中医院药学部主任中药师钟希文指出,粽子不宜多吃。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中医认为,糯米性甘味温,具有补中益气、敛汗缩尿的功效。由于糯米性温质黏,故湿热困脾的人不宜过量服用。因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如果过食糯米,则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湿邪内停,影响气机升降,导致食积、腹胀腹泻等病症。正如《本草纲目》记载:脾肺虚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食之最能发病成积。从西医角度看,粽子中的糯米性质黏,不易消化,且粽子含有较多的脂肪、盐或糖,热量很高。吃粽子太多或太快可导致消化不良。因此,粽子每次的进食量须控制好,一般而言,如石岐的芦蔸粽,一次最好不要超过半条;肇庆粽,一次食用不宜超过一条。
钟希文表示,吃粽子时可适当搭配消脂类食物,在适量食用的前提下,可搭配一些蔬菜,如白萝卜、青菜等,这样有助于消化。同时,温热的茶或者山楂、陈皮也能帮助去除吃粽子后的油腻感和积胀感。此外,睡前2小时避免吃粽子,吃粽子时不宜喝冷饮。
哪几类人不适合多吃粽子?
钟希文表示,老人和孩子别多吃粽子,糯米黏性大,而老人和儿童的肠胃功能相对较弱,如果过量食用粽子,极易造成消化不良,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胃肠道疾病。这类人群一定要控制好粽子的进食量,每日不超过50克,也就是半个或一个粽子。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别贪吃粽子。”钟希文指出,由于糯米食用后可增加胃肠道的负担,既往有消化系统功能异常(如消化不良、胆囊炎、肝脏疾病等)的患者尽量少吃。
“心血管疾病患者慎吃粽子。”钟希文表示,含有肉类、蛋黄、海鲜等馅料的粽子属于高脂、高热、高胆固醇的食品,长期大量食用可使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患者增加血液粘稠度,从而加重心脏负担及血管的缺血程度,诱发或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此外,糖尿病患者别吃粽子。糯米的升糖指数高,制成粽子后油脂含量也很高,有些粽子馅还含有大量糖分,如豆沙、蜜枣等,糖尿病患者食用后会引起血糖快速上升,使病情加重。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应少吃或不吃粽子。
端午节前后如何祛湿养生?
端午节前后遭遇“龙舟水”,空气湿度和温度显著升高,加上近期多食粽子,不少民众感到“湿气重”,这时该如何祛湿养生?钟希文表示,在近期的天气和过量食粽子引起的外湿及内湿的共同作用下,确实更容易使人脾失运化、湿邪内停,对此,推荐以下几种药膳,有助于大家健脾祛湿。
药膳推荐
薏仁茯苓香菇鸡肉粥
●原料:薏苡仁200克,茯苓10克,粳米200克,鸡胸脯肉50克,干香菇4个。
●做法:将香菇泡发,切丁。鸡脯肉去皮、去油脂,入锅内煮10-15分钟后捞出,切丁。茯苓研粉。薏苡仁洗净,用热水浸泡一夜,沥干后加7倍清水煮沸,熬烂。将粳米加5倍清水煮1小时,与薏苡仁粥合并,加入香菇、鸡肉丁、茯苓粉,煮至稠为度。服食时可加调料。
赤小豆鲫鱼汤
●原料:赤小豆50克,鲫鱼1尾(约500克),陈皮、草果各6克,葱、姜、胡椒各少许。
●做法:煮汤,每日1次。适合低蛋白引起的水肿、腹水及营养不良性水肿者食用。
四神汤
●原料:薏仁、莲子、山药、茯苓。四种食材的比例是1:1:1:1,约每味20克左右。可按个人喜好加入少量瘦肉。油、盐少许。
●做法:将原材料洗净,用热水浸泡一夜,沥干后加7倍清水煮沸。若加入瘦肉,应将猪肉入锅内煮10~15分钟后捞出,切丁。所有材料一起煮汤,每日1次。四神汤,以甘平为主,甘能治水,故能健脾和胃。莲子养心安神为首功、山药以补虚为长、茯苓以去湿为长、薏仁有化湿之功,又能清热,因为湿久会化热,变成湿热,薏仁最擅长清湿热。
薏仁冬瓜子茶
●原料:薏苡仁、冬瓜子各30克
●做法:将材料洗净,沥干水分,加水500毫升煮沸,放入薏苡仁、冬瓜子,待薏苡仁熟烂后,过滤成茶饮。水肿、小便不利、脚气、带下者,可常饮用此茶。
冬瓜子茅根茶
●原料:茅根、冬瓜子各3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茅根、冬瓜子洗净后沥干,加入500毫升清水,煮沸后小火续煎20分钟,放入冰糖搅拌后关火,待冷却即可饮用。此茶具有清热生津止咳的作用,可用于咽喉疼痛、肺热咳嗽及鼻衄等。糖尿病患者慎用。
冬瓜芦根鸭肉汤
●原料:冬瓜100克,芦根50克,鸭块250克,葱姜盐料酒适量。
●做法:冬瓜洗净、削皮、切块;冬瓜皮切下后不丢弃,装入纱布口袋扎紧;将芦根、冬瓜皮用中火煮15 分钟后取汁去渣;将上汁与洗净的鸭肉块、冬瓜肉,加上葱、姜、料酒后同煮;最后放食盐,烧熟即可食用。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解暑去烦、生津止咳、补肾健脾的功效。适用于热病伤津、心烦口渴、肺热咳嗽、盗汗、便秘等患者。体质虚寒、腹部冷痛和泄泻患者忌食。
新闻推荐
一张桌子、一个板凳、一本登记本、一把体温枪,这就是南山镇党员志愿者李伟昌所有的装备。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他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