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变身工厂老板 记者蹲点怀集坳仔七甲村见闻

西江日报 2020-05-28 00:58

西江日报记者 刘浩辉 通讯员 邓明奇

初夏时节,天空湛蓝。走进怀集县坳仔镇七甲村,一条条依山傍水的“村村通”硬化公路映入眼帘,一台台厘竹加工机的轰隆声响彻耳边,一座座现代化农业种植大棚整齐地排布着,成为当地一番别致的景色。

该村党支部书记欧礼枝抑制不住喜悦心情:“现在我们村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相对贫困村的退出工作已接近尾声,这多亏了国家的扶贫政策、干群的齐心协力以及广州铁路监督管理局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

七甲村共有986户4992人,2016年被确定为怀集县41个省定贫困村之一,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250人。四年多的脱贫攻坚过程中,该村因地制宜发展厘竹加工和现代化农业种植,切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初的5.6%下降到2019年底的0.22%,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扶贫产业项目遍地开花

走进七甲村一家200平方米的厘竹加工厂,昔日贫困户郭学威已经“摇身一变”,成为这家加工厂的老板。此时他正忙着对厘竹进行打杈、挑选和捆绑包装。

“村委会和工作队不仅帮助我向银行申请了3万元的小额贷款,还解决了建厂的场地问题。这才让我办起了加工厂,过上好日子。”郭学威介绍,去年5月,在村委会和工作队的产业帮扶下成立了厘竹加工厂,截至目前,加工厂净收入就有十多万元。他家从“贫困户”蝶变为“脱贫户”,并朝着“致富户”方向稳步前进。谈到未来,郭学威还想顺着厘竹发展的好行情,准备申请第二期贷款,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七甲村不忘培养脱贫头雁,扶持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走上脱贫致富道路。”驻村第一书记张纯和表示,郭学威就是帮扶起来的学习标兵,脱贫奔小康的榜样,只有发展产业,让广大贫困户有工作有收入,才能脱了贫、稳得住、能致富。

为此,该村不但将财政扶贫专项资金500多万元投资入股怀集县工业园区厂房建设和天涛莫湖水电站项目,还组织19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成立了高木塘禽畜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蜜瓜种植、走地鸡养殖、赤松茸栽培、黄精中药种植等脱贫产业,占地面积百多亩。

今年1月,驻村工作队通过自筹资金30万元在泽联自然村扩建6亩地种植黄金蜜瓜的同时,还在莲花自然村投入省级专项扶贫资金20万元把茄瓜、豆角等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至30亩,扶贫产业项目已遍地开花,贫困人口也通过产业分红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据统计,七甲村2019年度扶贫项目资产收益累计32.18万元,为建档在册的46户198人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发放分红1625元。

“除了产业扶贫,我们还根据贫困家庭人口构成、能否外出务工、是否有职业培训意愿等情况精准了解就业需求,以推荐就业、本地务工、在家养殖、零散务工等形式落实就业扶贫,增加相对贫困户稳定经济收入。”张纯和介绍,目前七甲村已有86名贫困劳动力在村委会及工作队的帮扶下实现了就业。

打通制约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

“以前我们出行只能搭船走水路,把自家种的厘竹从山上运下来难度比较大。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不仅出门方便多了,还可以把厘竹和农产品运出去卖,增加家庭经济收入。”说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家在丈角自然村的脱贫户周奀莲笑得合不拢嘴,自从路桥修通好,不仅出行方便了,到村里采购的人也多了,农产品销量也跟着上来,这一条条水泥路不仅是百姓的便民路,更是一条条脱贫致富路。

据悉,在七甲村委会门前有一座长80米宽6米的大布大桥,自2014年开始投入500万元修建,历时两年多的奋战终于建成通车,给附近村民出行带来了便利,成为当地群众的一座“暖心桥”。

桥通了,接下来就是路通。近年来,为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险、阻、难”等问题,七甲村先后对竹付至阶洞、沙坪至上下白、丈角自然村至村委会以及美南村南湾自然村等村道实施硬底化,累计总长8.9公里,以及推进建设泽联自然村林道4公里和上、下白自然村林道3公里。如今,村道通了,林道也通了,村民不仅出行更方便了,山上的厘竹也可以轻松地运下山来。

谈到下一步脱贫攻坚工作时,欧礼枝表示,七甲村将继续立足村情实际,重点培育高木塘禽畜养殖专业合作社,力争使其发展成为具有长效农业特色的脱贫致富头雁,困难群众可以通过产业分红、务工就业和家庭种养等方式实现稳定增收。同时,进一步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发展以生态田园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新闻推荐

消费扶贫渡难关 真情帮扶增信心中山驻怀工作组助力怀集扬名姬松茸畅销

西江日报记者刘浩辉通讯员高健王开兵最美人间四月天,风和日丽、繁花似锦,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这是一个耕耘和播撒希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