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探索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员志愿服务队进社区,开展普法宣传。端州区供图
端州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社区医疗服务。端州区供图
今年初,不期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较大的防疫压力,考验着肇庆的社会治理能力。面对危机,肇庆迎难而上,将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转化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疫情期间,肇庆坚持党建引领,在城市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综合改革等方面率先破题,大力推动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刘亮
通讯员梁爱玲
化危为机
强化社会治理能力建设
疫情防控提升了肇庆的城市动员能力。
疫情发生之初,面对动辄数万人的排查工作,各社区防疫压力剧增、难以兼顾,肇庆市第一时间下沉2.6万多名机关党员干部,组成1076支“西江党旗红”党员突击队火速支援,形成“社区+网格员+党员+志愿者”多方协作社区治理模式,织牢织密基层疫情防控网。
疫情最吃紧时,端州区成立146个楼栋临时党支部,让在职党员干部担任楼长,组建146支服务队伍,队伍成员879名,带动近4000人参与居民楼栋联防联控工作。“党员利用下班时间复查居民健康、从外地返肇人员等情况,大大减轻了社区防疫压力。”黄岗街道嘉湖社区居委会主任谢勇聪说。
随着疫情形势向好、复工复产加速推进,肇庆市又推行分片包干责任制,266名市县领导、800多名党员干部挂点联系全市1250家规上企业、316个省市重点项目,及时协助解决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中的难题。
疫情提高了肇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面对疫情,肇庆及时将“数字政府”建设的成果转化为防疫战斗力,在全省率先上线“粤省事”肇庆专版疫情防控专区,启动了“悠美肇庆·疫情共治”平台,通过数据筛查、卡口过滤、网格兜底,做到大数据“找到人”、利用大系统“管住人”、使用大平台“服务人”、建设大网络“守好门”,实现精细化管理。
“通过大数据系统,我们可以做到提前发现、提前干预、提前隔离、提前送医,关口前移,将疫情防控、治疗等工作从被动转为主动,最大限度防止因漏查导致的二次传播。”肇庆市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局长王诗军介绍。
针对鼎湖区桂城街道流动人口密集、老旧小区多的实际情况,该区根据物业小区、无物业小区、自建房街区3种人地构成形态,分别设置小区长、街区长,形成治理合力,并整合公安户籍人口数据、“悠美肇庆”居民上传数据、“四个一”排查等数据,建设人、地、物、事、组织数据库,为精细化智慧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疫情还提升了肇庆城市治理的温度。
即使是在防疫最艰难时,肇庆也将服务困难群众放在第一位。肇庆市残联组织志愿者队伍对辖区困难残疾人进行细致排查,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状况,尽力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疫情期间外出比较困难,基本生活用品和口罩等物资都快没有了,多亏你们及时送过来。”收到志愿者送上门的物资,独居的残疾人洪叔连声道谢。
湖北籍的陈义国一家,春节期间回到老家过年,1月底驾车返回承包花场的四会市江头村,需要隔离观察。四会市结合他一家大小五口人的实际,给予关怀和照顾的安顿,并且帮忙看管花场和禽畜,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基层实践
广泛凝聚社会主体治理合力
依托防疫期间的经验积累,肇庆顺势而上,在各地探索建设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旨在用基层实践来解决基层问题。
肇庆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凝聚各种社会主体的治理合力。
借助防疫期间积累的好做法,依托防疫楼长队伍,端州区拓展组建小区“邻里红先锋”党员志愿服务队,常态化组织在职党员在所居住小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在职党员“8小时以外服务圈”,打通社区治理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5月,端州区还在星湖社区成立“星湖红”党员联合会,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优化服务项目、创新服务形式,建立起群众“点单”、党员“报到”、品牌“唱戏”的社会治理新机制,满足社区居民各类服务需求。
基层群众是社会治理的建设者和受益者。肇庆坚持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端州区城西街道出头社区居民以原住民为主。社区持续完善社区议事“三日制”“户长制”,发挥居民主体作用,形成自主自强居民自治组织,出头社区不断提升社区群众参与度,加速“村改居”型社区转型发展。
广宁县螺岗镇螺岗社区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为载体,鼓励村集体和个人以入股、联营、合作等方式参与土地整治,分享增值收益,推动螺岗社区土地“热”起来、群众收入“多”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同时依托螺岗社区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合理管控乡村风貌,美化乡村环境,让乡情村景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创新社会治理要以问题和需求为突破口。肇庆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的根源,系统梳理改革探索的方向和重点,形成一套破解问题的好经验好做法。
高要区乐城镇发展起特色农业产业,打造“河乐水”乡村旅游示范区,推进创建“河乐水”平安法治示范区,设立乐城镇共建共治共享发展基金,探索“邻避效应”下促进共建共治共享、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有效路径。
西江从肇庆穿流而过,其生态保护牵动着全市人民的心。肇庆市以公益诉讼为抓手,携手云浮、梧州、贵港等西江上游检察机关,深化和创新跨区域信息共享、案件线索移送等合作机制,探索公益诉讼跨区域协作、多部门协同、省市县协调的生态治理模式,促进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监督和行政执法良性互动。
肇庆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实际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封开县大洲镇大洲社区位于省际边界,是贺江、东安江交汇处,也是古代“潇贺古道”“茶船古道”的必经之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该社区实施社区人居环境、风貌提升、生态修复三大工程,实施“一村一品”项目,构建“一核二强三员四治五美六类”的乡村治理体系,再现文化商旅古驿道,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会市石狗镇是省级兰花专业镇。该镇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兰花产业协会+综合治理”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发挥兰花产业协会的协同作用,激发村“两委”、党员、村民、乡贤和公司参与兰花产业发展及基层治理工作的热情,加快建设“善治、产业、乡情、兰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顶层设计
共绘“同心圆”共筑“幸福圈”
开展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试点探索前,肇庆已经在创新社会治理顶层设计上下了一番苦功。
在城市社会治理中,街道社区党组织是承上启下、联结各方的“圆心”。肇庆市在街道层面着力赋能扩权,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配置分管基层党建的专职副书记,设立专门负责党建工作的部门,落实党建专项工作经费,推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实体化运作。
同时,赋予街道党工委对街道科级干部的选拔任用提名权,对街道所有干部考核权,对派驻机构负责人任免征得同意权;对街道党工委书记定职责、重培育、强考核、拓出路、优待遇、减负担,着力将其培养成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头雁”群中的组织者和引航员。
在村(社区)层面,肇庆市着力厘清权责,减负增效。明确社区33项工作职责,取消和禁入19项职责;制定落实村(社区)党组织“头雁工程”18条措施;社区全部建成党群服务中心296个,党群驿站20个,为各类力量下沉提供阵地保障。
画好“圆心”的同时,肇庆坚持推进城市基层党建系统建设,推动形成纵向联动的“动力主轴”。
“动力主轴”的“上半径”是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机制。肇庆市明确四级党(工)委抓城市基层党建职责,市委抓规划指导,县(市、区)委发挥“一线指挥部”作用,镇委、街道党工委重在整合调动各类资源,村、社区党组织聚焦为民服务。
“动力主轴”的“下半径”是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十米”。肇庆市通过社区党组织整合小区的党建资源和力量,发挥在职党员8小时以外作用,让他们当好小区的信息员、监督员、咨询员、服务员;坚持村内培育与村外选派相结合,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力量,精准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补齐短板弱项。
为破解各类基层党组织条块分割、各自为战问题,凝聚城市基层治理横向联动的强大合力,肇庆着力推动成立互联网、律师、会计师、民营医院、“小个专”等5个行业党委;对全市5643家10人以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情况逐一摸排核实,实现党组织和党工作覆盖;建设“智慧党建”平台,打通基层党建上下联系、区域统筹的信息渠道。
固定“圆心”,以“轴”做“线”,肇庆抓好基层党建“点线面”,推动群众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共绘“同心圆”、共筑“幸福圈”。
在城市主城区,肇庆推动党建与创文攻坚深度融合,集中开展“万名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党员行”等主题活动。全市每年累计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近3000项,5.8万多名党员参与其中,服务群众超100万人次,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僵尸车”占用公共停车位等群众关心的问题800多件。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记者潘粤华近日,肇庆市公布了2020年十件惠民实事1至4月落实进展情况。今年以来,虽然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