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汉”黄动活脱胎换骨获新生 记者蹲点怀集凤岗镇孔洞村见闻
西江日报记者 刘浩辉 通讯员 邓明奇
“王书记,最近我新开垦了三垄地种了些灵芝,长势还不错!”“真的吗?那我们过去看看。”近日,记者随同中山市东区办事处农业局副局长、驻村第一书记王彬来到怀集县凤岗镇孔洞村帮扶对象黄动活的家,还没走进家门口就先被他拉到屋前的地里“观赏”种植的灵芝。这一点让王彬感到很意外,但更多的是欣慰,因为眼前的这位憨厚汉子昔日还是村里远近闻名的“酒鬼”“懒汉”。
51岁的黄动活与年老体弱的母亲、患病的弟弟生活在一起,至今未婚,2016年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黄动活早些年终日酗酒、浑浑噩噩过日子,一家人全靠国家的政策性收入维持生活,着实让驻村扶贫工作队发愁。
“家里破旧的墙壁,满屋堆积的杂物,没有一件像样家具……”王彬回想起第一次来到黄动活家中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而村民一提到黄动活就恨铁不成钢地说:“他是个嗜酒如命、怕苦怕累的懒汉,真替他可惜了!”
“黄动活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果没有办法扭转他的懒惰消极思想,增强他的内生动力,即便靠着国家扶贫政策脱了贫,也很难让一家人过上幸福小康生活。”王彬忧心地说。
扶贫先扶志,转变黄动活的思想观念是首要问题。经过详细了解和认真分析黄动活的家庭情况,扶贫工作队成员和村“两委”干部轮番上门对黄动活进行政策宣传和耐心开导,“你要担负起做儿子和哥哥的责任,保障好他们的生活质量……”苦口婆心的劝告一度遭到黄动活的抗拒。
“你们不用费心机管我了,穷就穷吧,活一天算一天。”这是黄动活常对扶贫干部说的一句话。
黄动活的思想没有发生转变,尽管“首战”告败,但扶贫工作队并没有灰心,几次三番上门开导,除了精神上鼓劲、思想上引导,在生活上也给予关心。
“我们自筹了2万多元资金帮助黄动活把房子进行翻新,装门窗,粉刷墙壁,同时添置沙发、木床、被褥等生活用品,整个家居环境焕然一新。”王彬表示,自从房子翻新之后,黄动活的懒惰思想开始有了变化,家里家外都收拾干净,酒也少喝了,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
看到希望,王彬“趁热打铁”立即展开工作,变“输血”为“造血”,安排黄动活做村里的保洁员,每月工资1800元。“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他。孔洞村在脱贫路上要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我们入驻前许下的承诺,一定要实现的。”王彬欣慰地说,经过多次教育引导后,黄动活每日早早起床,自觉地把村里的几条主干道清扫干净。
黄动活的进步,都被扶贫工作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扶贫工作队在与村委会商量后,决定推荐黄动活到村里的石矶番薯种植示范基地务工,再次加强“造血”本领。
据了解,该基地种植规模达50亩,投入资金25万元,通过“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运行模式,大力发展番薯、生姜、花生、玉米等农业产业,利润收入按6:3:1分配,参股贫困户占60%并实行人头等额分红、合作社占30%、村委会占10%作为管理费支出,它是孔洞村主要的扶贫产业项目。自从有了基地这份工作,黄动活做起事来更加卖力,每日完成村里的保洁工作后,就到基地务工,除草、施肥、种苗,每月除了领取产业分红,还有一笔丰厚的“工资”。村里人开始对黄动活刮目相看,并感慨地说:“曾经的‘懒汉’真的脱胎换骨了!”
现在,黄动活家门前的三垄灵芝长势良好,前些天还栽下300株西瓜苗,加上每月当保洁员和到基地务工2500元的收入以及相关的政策补助,一家人的生活终于有了奔头。通过努力,黄动活的家庭总收入39000多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多元,顺利实现脱贫。
黄动活的变化,是孔洞村近年来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孔洞村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在不断加大生活扶贫、产业扶贫的同时,更加注重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2019年底已完成脱贫41户145人,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11.35%下降至0.48%,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
新闻推荐
乡镇卫生院条件有限,护士便成了“万金油”,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怀集县中洲镇卫生院护士长蒋平装25年如一日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