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江根村岁松陆公祠: 自古文风盛 诗书传百年
公元1008年,陆氏先祖陆隽从河南开封到广东肇庆赴任,途中路过位于西南街道的思贤滘,见此处山川秀丽,便令家人建筑房舍留下来居住,千年古村江根村便由此开篇。
在北江堤岸、思贤滘边、昆都山下发展起来的江根村,曾是三水文风最昌盛的所在。西、北、绥三江汇流于此,理学大师陈白沙在此思贤,明代尚书何维柏山上结庐,清代陆云从百岁高龄赴京赶考。
江根村曾有13间古祠堂,历经数百年岁月流转,现存三间。其中,位于村中央的岁松陆公祠,昌盛文风延续百年,重修和升级改造后面貌焕然一新,娓娓叙说着这座村庄的前世今生。
因昆都山青松得名
沿着平整的进村大道,穿过“江根村”牌坊,岭南古村落的气息扑面而来。
村口的池塘边上,两座古韵生香的祠堂并排矗立,左边是陆氏大夫祠,右边是觉初陆公祠。再往里走,位于村中央的岁松陆公祠便映入眼帘。祠堂周围还有大片排列整齐的民居,这是岭南传统村落的梳式布局。
据史料记载,江根村建村以来,后代枝繁叶茂,遍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族人兴建了13间古建筑祠堂。历经岁月洗礼,目前现存3间,分别是作为陆氏总宗祠的陆氏大夫祠和觉初陆公祠、岁松陆公祠。
“文章传洛水,钟鼎起昆山。”岁松陆公祠门口的一副对联,既呈现出江根村三江汇流的壮阔与激情,又反映了思贤滘、昆都山的文史篇章。岁松陆公祠最早建于何时,后人已经无从考证。但从大门额匾旁所刻年份来看,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祠堂坐北朝南,一间两进,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青砖墙,砖雕保留较为完整。
岁松陆公祠为何取名为“岁松”?陆阜年是江根村一名退休教师,长期研究村中文化历史。他介绍,相传岁松陆公祠是一个名为“陆岁松”的族长所建,而这个族长的名字,灵感源自昆都山耸翠的青松。《论语》有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古人常将松树作为君子顽强不屈、敢于直面一切困难的象征。“岁松陆公祠的得名,说明这个族长是有鸿鹄之志和坚贞节操的先贤,也寄寓陆氏后人要像昆都山傲寒长青的松树一样,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君子。”
先贤遗风代代相传
北江堤岸、思贤滘边、昆都山下,江根村曾是三水文风最昌盛的所在,是三水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融合得最妙的地方。
三江汇流处,海拔仅62米的昆都山是三水的文化地标。山上流传着明代尚书何维柏结庐读书的传说。山脚思贤滘,陈白沙与弟子陈勉的佳话仍被传颂。山下江根村,村人耕读传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经数百年,江根村涛声依旧,先贤遗风仍在。走进岁松陆公祠,往左手边看,眼前正是题为《江根当代乡贤》的展示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热心公益的陆榕光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在村地、榕树头,用讲故事的形式教育村中孩童;上世纪七十年代,旅港同胞陆提昌多次带头发动捐款,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陆四珍家庭十分和睦,四个子女均从事教育工作,形成尊师重道、勤奋读书的良好家风……
“长期以来,陆氏族人注重弘扬传统文化,以先贤先哲为作为学习的榜样,村里每年都会走出不少大学生。”江根村党委副书记陆显康说,江根村文风昌盛延续数百年,时至今日,村民仍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乡贤文化和宗族文化。
老祠堂变身文化宝地
陆显康介绍,2015年,江根村再次对岁松陆公祠进行重修。和陆氏大夫祠、觉初陆公祠多用于宗族祭祖、操办红白事不同,岁松陆公祠当时是村里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村民也在此集中议事。
2019年,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江根村在提升村容村貌的同时,也在岁松陆公祠推进“祠堂+文化”建设,为江根村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
“对我们来说,岁松陆公祠是最常去的一个祠堂。以前对家乡的历史一知半解,现在在这里就能够感受江根村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能健身、娱乐、聚会,文化生活丰富了起来。”说起岁松陆公祠,家住距离祠堂数十米的村民陆柱雄十分骄傲。他说,今年年初,西南街道举行的元旦健身跑终点站就在江根村,吸引了不少市民走进岁松陆公祠参观,扩大了江根村的知名度。
记者走进岁松陆公祠,放眼望去,排列整齐的图书架、墙上的书画作品、天花上的雕文刻画、天井旁的乒乓球桌……传统文化和现代设施在祠堂中和谐共存。
目前岁松陆公祠设有六大服务平台,分别为理论宣讲平台(道德讲堂)、教育服务平台(图书室)、文化服务平台、体育服务平台、志愿服务平台和妇女服务平台。今后将开展民俗文化、群众文化等惠民活动,提供志愿服务,打造成村民活动的有效载体。
江根村,江之根也。一段段历史的印记,在娓娓的叙说中跃然眼前;一代代江根村人,从这里出发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文/佛山日报记者陈玲玲
新闻推荐
肇庆以标准化品牌化深耕家政市场 做好“夕阳”服务 也是朝阳产业
在“南粤家政·德庆家嫂”人才培训基地,学员在进行专项培训。梁亮摄“宝宝乖,慢慢喝。”脸上挂满疼爱的微笑,月嫂覃惠芳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