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出门志,不独为谋身□ 高健
洽水镇七坑行政村大伞自然村位于怀集东北部白水河西岸的山间谷地,这里群山环抱,树茂林密,流水潺潺,风景秀丽。世居村民有甘、伍、高、林、邓,共五个姓氏,现有村民900余人。其中伍氏现有人口220人。怀集高氏19世孙国耀于清朝乾隆年间从连麦镇高凤力竹村迁居此地,至今已繁衍11代,现有族人195人。
据族老讲述,高国耀是一个心灵手巧的裁缝,年轻力壮时,他从连麦高凤翻山越岭来到了大伞村,开启了离乡背井的乡村裁缝生涯。
旧时的农村,主人家自行准备布匹,邀请裁缝上门为家人量身定制衣服,全是手工活,可以裁制日常生活穿着的衣服、礼服、婚嫁衣和寿衣等。高国耀很快成为了七坑四邻八乡颇受青睐的裁缝。
那时,高裁缝在大伞下寨的伍姓人家借宿,闲暇时光,主动帮助主人家干家务活、农活和照看小孩。他的为人和裁缝手艺深得主人家的赞赏。没过多久,伍姓主人认其为义子,并在屋旁提供了一间宅基地建房,随后娶妻生子。从此,高国耀在伍氏族人接纳包容下,得以同在大进沊(土名)山脚下安居,和谐共处,勤耕细作,永续发展。
后来,高氏后人在祖房修建了宗堂,以此来祭祀先祖。“祖德光前思波远,宗功裕后世泽长。”“读圣贤书明体达用,行仁义事致远经方。”这些刻写在宗堂里的对联用以教化子孙,这里渐渐成为了他们的故乡,经过数代繁衍生息,逐渐成为了一个家境殷实的大家族,随着人丁增添,高氏族人自20世纪60年代起,陆续搬迁至距原居住地300米开外的大树林尾(土名)山脚下的上寨。后来重建的高氏宗堂仍在下寨的原址。
男儿出门志,不独为谋身。高国耀凭借一针一线一尺一剪,行走乡间,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为人处世准则。“你对我好,我对你好,你敬一尺,我敬一丈。”这是高国耀对子孙后代的教诲。世代与伍氏家族聚居在一起的高氏后人,始终秉承与人为善,和睦相处,互助互爱,祸福与共的处世准则,共同沐浴着这里山的葱郁,水的灵秀。哪家遇到困难,总会有人伸出援手,哪两家有了矛盾纠纷,总会有人主动上门调解。祖先的训诫,后人没有忘记。对于养育他们的这片山水和慷慨相助的伍氏家族,高氏族人始终怀有一份感恩之情和情同手足之心,对这个共同的家园有着更为赤诚的情感。伍氏和高氏族人至今仍按农村习俗延续着兄弟间的友好往来,休戚与共,互相按辈分称呼,共同缔造了这座山村的良风雅俗,在流转的时光中,始终延续着那份浓浓的温情。
“心中有闲适,悠然望山水。”来到大伞村口,就更能体会诗中的这份惬意了。放眼四周,山是青的,水是绿的。站在横跨白水河的大桥上,在山和水面前,就像置身于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气韵十足,令人流连。在过去数百年的岁月里,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大伞村,村民“靠山吃山”,世代伍、高两族人携手共行,祸福与共,淡然雅致地经营着自己勤俭质朴的生活。两族人那些温情的故事,始终在这个山间谷地久久回荡,在潺潺的大伞河水中流淌,化作这个山村最深厚的人文底蕴。
大伞村,四周高山围拢,有正坑、蓝涌、田圳坑三条山溪汇流至村前的大伞坑(小河),然后流入村口的白水河。旧时,大山、河流隔断了他们走向外面的通道。起伏的群山伴随着东去的碧水,构建出一处绝美的自然风光,也孕育出一处民风淳朴的山村,世代生活在山水间的人们,有着坚强不屈、奋发向上的品格。桥通后,高氏族人有了更多的机会见识外面世界,也为践行“勤诵读”家训提供了便利。在高氏家族“跳出山门”的后人中,有一人当上镇干部,有三人做了教师。20世纪80年代末,时任七坑村党支部书记的高秀荣是大伞高氏八世孙,他深谙“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出台了七坑村奖教奖学制度,从比较拮据的村集体经济中挤出了一点经费,用来奖励教学业绩显著的教师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从那时起,崇读尚学之风在伍氏和高氏家族渐浓。“读而荣身,耕而致富”在两个家族形成共识。近年来,考入深圳大学、南京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不乏其人,农工商界精英更是不胜枚举。
清冽的泉水,从深山一路奔流,七滩八湾,时静时喧,在茂密的树木迎送下,高氏族人把丰盈的期冀播撒在水中,欢歌逐浪,他们也把相助守望的情怀带出了大山,带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开启着美好人生的前程。带着家乡文化“远行”,他们无论走到何地都受到人们敬重,即便是祖辈在数百年前结下的情义,也能延续至今。故乡的山水,邻里的温情,让许多身在远方的游子时刻记挂在心头。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讯(记者刘浩辉通讯员赵旅宣)4月30日下午,广东省首家汽车摩托车运动基地总部在怀集县广东华辰玫瑰园签约并挂牌,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