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传统味道 去留存疑现状尴尬

西江日报 2020-04-22 04:19

巧心面店煎的饺子。 西江日报记者 严炯明 摄

4月17日,记者再次来到端州区正东路的巧心面店。经营者陈小伦高兴地说:“最近经过党媒的报道,这里由冷清变得热闹了,市民反应热烈,踊跃到店里消费,表达了对肇庆老字号的关心。”而平日,巧心面店只靠本地个别自媒体公众号走访,但经营上并没有注重推广。

一家具有62年历史的面店,近年来由龙铭波和陈小伦两位合伙人延续经营。“现在的营收基本能维持店铺日常经营,还有一些盈余。”陈小伦跟记者讲道。近年来,随着人工成本不断提升,已经占到店铺日常支出的四五成,原材料上涨也给这间小食店带来冲击。“每月支出约5万元。”她说。疫情期间,店铺获得了免租减租,一定程度减轻了经营压力。

事实上,龙铭波和陈小伦一直谋求开设分店扩大经营。1999年,巧心面店附近要进行城市改造,店铺可能会被拆除。龙铭波在康乐市场附近物色到一间店铺。后来因为旧店暂未拆除,分店也因此保留下来。2009年,康乐分店需要续约,业主将租金提升至1万元,无奈之下只好在芙蓉路附近找到新铺位。营业6年后,芙蓉分店的铺位又遭遇提升租金,只好结束营业。“小食店毛利低,而铺租大幅上涨,收支失衡,只能选择关闭。”陈小伦说。

巧心面店一直以云吞面和裹蒸为招牌,配以其它面点。近20年来,该店一碗云吞面从5元升到8元。“我们特色是价廉量大,所以多年来升价不多。”龙铭波说。云吞馅料考虑到符合大众口味,一直只有冬菇猪肉馅。

曾有人建议龙铭波扩充经营品类,例如早餐增加肠粉,午餐增加快餐等,他都一口回绝,“我们传统是云吞面、裹蒸、饺子,增加品类就会偏离传统,而且还会增加人力成本。”

虽然如此,龙铭波和陈小伦仍在谋求变化,其中西米粽和煎裹蒸就是其中两个改变。裹蒸是该店招牌,而肉粽只有在端午节才制作。2006年,陈小伦的一位同学提议,她可以尝试制作西米粽售卖,后来制作一批在端午节投放市场,没想到大受欢迎。自此,西米粽在面店菜单固定下来。

10多年前,本地一些茶楼相继推出了煎裹蒸这道小食。巧心面店也结合店内招牌裹蒸,推出这道小食,而且还能加鸡蛋。“这道小食很受欢迎,最多一天能卖出二三十个。”陈小伦说。

现在,众多裹蒸厂家顺应市场需求推出蛋黄鲜肉、蛋黄叉烧、鲍鱼等各式裹蒸。巧心面店只在端午节或者春节前,根据客人需要定制粽子或者裹蒸馅料。“顾客提供食材,我们帮他们做。我们平时还是以传统馅料为主。”龙铭波说。现在,煮裹蒸只能靠电力,一次只能煮200个,地下室空间狭小限制他们扩大产能。

由于裹蒸美名远播,一些商家曾上门游说,希望能够进行分销或者将自己产品当作巧心裹蒸出售。对此,龙铭波一口回绝,“我担心破坏老字号口碑,质量是我们的生命。”他拿出一个裹蒸包装盒介绍,其外观设计沿用了数十年,只有七星岩牌坊图片做了替换。

近年来,随着外卖兴起,一些外卖平台也来与两位经营者接洽,因为平台收取佣金较高而告吹。整体而言,传统的经营理念让经营者更像守业者,而非开创者。

由于租期将到,关于续租,业主方拟拒签餐饮业,因此去留成为悬疑。目前,龙铭波和陈小伦期盼能在原址续租。“续租会让我们心定,有长的租期也敢于投资重新装修店面。我们没有放弃开分店想法,并且计划推出其它馅料的煎饺。我们期盼府城复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他们这样期待。 西江日报记者 严炯明

新闻推荐

江滨堤东段堤外景观公园初见雏形有望“五一”后开放

工人们正在铺设台湾草。 西江日报记者杨丽娟摄西江日报讯(记者杨丽娟)记者近日从市住建局江滨堤路升级改造工程项目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