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嘴书房桃李丰□ 高健
在古代,各地甚少设有公立的学校,特别是乡村,大多人都是私塾、学堂或书院,适龄儿童被送到这些场所读书识字。然而,早在清朝末年,怀集县梁村镇镇武村蛤嘴寨就拥有了一所公立性质的学堂,族人称其为“书房”。
话说明武宗正德末年,有李文昌从梁村镇湘田村移居蛤嘴寨,开村立户。世居蛤嘴寨的李氏族人向来注重优良家风、淳朴民风的传承,其中“勤耕读、重敬贤”的家训备受后人重视并积极践行。
蛤嘴寨坐落在梁村小平原的东部,因李氏始祖祠堂左前方有一条蛇形的田垄,右前方有一个形状酷似青蛙嘴巴的小墩丘,迁居此地居住的李氏先祖认为,这是风水宝地——蛇伴青蛙,相互守望。因当地方言称青蛙为“蛤”,故取名为“蛤嘴寨”。
昔日教书育人的“书房”,至今仍屹立在村中,曾于1974年重修,为两层高,五开间的青砖木构件瓦房。只是由于年久失修,中间的顶层部分已经崩塌。以前,“书房”是蛤嘴寨族人接受启蒙教育、修行品德的重要场所,李氏族人自小就从四书五经中汲取古典文化思想的精髓。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修后改建为生产队的队部,期间也作为生产队社员读书学习的夜校,衍生的文化教育氛围毕竟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李氏族人崇文尚学、勤耕苦读。据李氏族谱记载,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蛤嘴寨人李萼参加科举考试,获得举人功名,曾任广西上思州学正。这里还培养出清朝庠生、监生、增生、武生等文武贤才达16人之多。近些年,蛤嘴寨浓厚的读书风气有增无减,“满门皆学子”的现象层出不穷。
“世祖累仁富庶绵昌垂奕叶,嗣孙服德衣冠叠振庆千秋。”这是举人李萼于清道光年间亲笔题写的一副楹联,现存于蛤嘴寨“湘南居”宗堂,无疑是这里读书风气的最好诠释。悬挂于“湘南居”宗堂二进屏风上方的匾额“德门庆溢”和悬挂于头进门额的“亚魁”牌匾,彰显出蛤嘴寨厚重的文化底蕴。
蛤嘴寨内有许多古建筑,耸然高出民居的是祠堂,它是宗族权势、财富与荣耀的象征,不仅高大气派,而且院落重重,雕饰精美。以前家族祭祖,议决族内大事,调解族内纠纷,惩办违犯族规家法人员,以及对族众进行教化等等,都在这里进行。信步在这样的村落里,总会有一些东西让你感叹。“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这样的教导似乎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
清晨,蛤嘴寨显得非常的安静,“书房”的砖楼阁古韵悠悠、韵味独特。我漫步在老巷子里,脚步轻轻,唯恐太响的声音、太重的喘息惊扰了这里。特别是站在“书房”前,犹如走入了蛤嘴寨的灵魂深处。
徜徉在蛤嘴寨四下眺望,马宁河从蛤嘴寨东面川流而过,流水淙淙。只是,昔日的书香、幽雅的庭园、华美的楼阁均已破旧残缺,如今隐匿在村中幽深曲折的窄巷中,古色古香的庭院墙上布满了杂草,让人瞧着有些惆怅,又有些感伤。但愿李氏族人能以修旧如旧的方式,恢复其原貌,再注入新的文化元素,用作村中的文化楼继续使用。我的想法也得到了村干部的认同,这让我感到欣慰。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世代传承与不断创新。”但愿不久的将来,修缮后的“书房”能够重新焕发蛤嘴寨的人文情怀,传承它的书香魅力。
新闻推荐
怀集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在请战书上签下神圣的名字。受访单位供图面对汹涌而来的疫情,作为全国文明单位、当地重点防控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