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以“快字诀”应对“禁野令” 保障贫困户转产就业“停养不减收”
■封开县南丰镇利水村的养殖大户梁锡初弃蛇养鸽,2000对鸽子即将运到梁锡初腾出的场地。
■德庆县红光村的对口帮扶对象江燕梅已经不养水律蛇,改为在镇里的道班岗位工作。
■聋哑人程俭强不养竹鼠了,现在到保洁岗位打工,重新出发。
以前清晨6点去蛇场喂蛇,现在清晨6点是带着保洁工具出发——两周前,德庆红光村的江燕梅“转业”了。2月24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下称《决定》),释放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法治信号,肇庆对当地野生动物的养殖、销售、食用均按下了“暂停键”。作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对象的江燕梅,亲手封存了由扶贫资金帮扶养殖的300条水律蛇。在她还没来得及担心未来的收入时,“新饭碗”就已经送到了她手里——她被招聘到了村里的公益岗位就业,领了工资,有了稳定收入。
在肇庆,涉及人工饲养野生动物的扶贫项目共20个,像江燕梅一样的受影响的贫困户有435户1671人。当中,养殖蛇和竹鼠受到的影响较为明显。肇庆市扶贫办以“快字诀”积极帮助养殖户转产,帮助养殖户度过困境,排忧解难。
镇村开“绿色通道”促集体项目转产
3月18日,白垢镇望楼村的一处养鸽场里,饲养员捧着装有饲料的盆子,向梁锡初示范喂鸽子。生猛的鸽子羽毛亮白,在笼子里扑腾着翅膀,梁锡初一见就喜欢。那天,他当场就和养鸽场签了协议,选定2000对肉鸽,作为新的扶贫产业。
梁锡初是南丰镇利水村的村支书、主任,又是一名扶贫产业致富带头人。过去,他运营着利水村的无毒水律蛇扶贫养殖基地。
养蛇是封开县南丰镇利水村的传统。2017年,封开县农商银行对口帮扶利水村,扶贫驻村干部提出发展扶贫项目时,梁锡初便提议,发展养蛇项目。
“利水村2017年11月成立了精准扶贫养蛇基地,借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东风,以蛇推进了"一村一品"建设,逐渐形成了"养蛇村"品牌。”据介绍,在脱贫攻坚阶段,养蛇基地的运作为有劳动力的10多名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还提升了该村的集体收入。去年7月,基地卖出360条蛇,获得48616元收入,所得收入又滚动投入到了产业,到年底,贫困户还获得了首期分红,产业的成功大受帮扶对象点赞。
今年3月初,《决定》层层落实,梁锡初和在养蛇基地打工的贫困户着手清点存栏的蛇,亲自给养殖箱里的水律蛇填满饲料和水后,便关闭了蛇场。
“这些蛇对我们村的脱贫攻坚有着功不可没的促进作用,现在不能养,实在是不舍得啊。”尽管不舍,但梁锡初眼前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为了不影响帮扶对象的集体收入,就要尽快转型转产。”
确立一项扶贫产业不容易,如今要与时间竞赛,迅速找到替代的产业,梁锡初感到压力巨大。“众人拾柴火焰高,鉴于情况特殊,县、镇、村的扶贫部门,动员了一切力量,开通"绿色通道"协助转产。”封开县农村农业局局长李桂华说。
于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南丰镇扶贫部门共同搭桥,将利水村的养蛇扶贫产业“嫁接”到香菇种植合作社和一个养鸽企业。合作社和养鸽企业落户在利水村旁边的白垢镇,合作社负责人得知利水村的困难,马上同意搭把手帮忙,以“公司+基地”的模式开展香菇种植,由合作社提供菌棒和技术支持,并保量保价回收,带动利水村,壮大集体经济。与此同时,封开县扶贫办还迅速申请新的帮扶资金,分步投入到利水村新规划的养鸽扶贫产业。
“没想到,这么快就促成了转产事宜。按照计划,村里要将原来的养蛇基地改造成养鸽基地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现在,场地还未收拾好,有关合作协议就签订好了,企业还派出专家教导贫困户养鸽。如今万事俱备,待培训结束,场地收拾好,我们又可以重整旗鼓了。”转产计划比梁锡初想象的更顺利,加上养鸽比养蛇简单,收益快,他对新产业充满信心。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斯璐通讯员陈震■摄影:新快报记者龚吉林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讯(记者潘粤华)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肇庆市各主流网络媒体、公众号平台、自媒体等按照中央、省、市等抗疫宣传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