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 新雷已动春水生田畴苏醒白鹭飞

佛山日报 2020-03-05 07:15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新雷

清/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

明明,泥土里什么新鲜的事物都没有。可是,我们播种下了种子,以及种子所象征的希望。

——题记

吴婆婆今年78岁了。她的家是巷首的那一栋红泥砖老房子。屋外的龙眼树主干有瓷碗口那么粗,树下那一条横石,是供人休憩的地方。

这是岭南乡间常见的一隅。人们下完地、赶完集,碰巧吴婆婆也在树下坐着,他们相互打着招呼。

“今年还种西瓜吗?”“已经打电话订购西瓜苗到哩。”“种几亩?”“就自家的几亩地,再多了耕不动,人老了!”……

这是岭南乡间常见的礼仪。在这惊蛰时节,吴婆婆亦时常念叨那劳作了大半辈子的田野。而岭南的春天,亦似乎从此时点燃了萧索一冬的烟火气,记忆中苍翠的田野,即将从庞芜中醒来。

策划/佛山日报记者范银燕统筹/佛山日报记者周勤辉采写/佛山日报记者杨立韵绘图/王淼冰

田渐青濡

吴婆婆是岛民,她们的村庄在北江河的一个小岛上。北江河流入佛山境内,沿途有大大小小的岛屿。过去,岛屿容易被洪水侵袭,久而久之,岛民不种水稻,反而种桑养蚕。

现在,他们春夏种瓜果和甘蔗,秋季种大头冲菜。惊蛰前后,一株株长至10厘米高的西瓜苗正等着栽种下地。

田野上,一道道隆起的田垄,早已被塑料薄膜所覆盖。这时候,手持一把打钵器,在固定距离的地方打上一个小孔。这是吴婆婆和其他村民春耕的开始。

今年开年至今,气温相对暖和,降水也少,不过经过多日的覆盖,打钵器落下的地方,在密闭空间的蒸腾作用下,泥土反而湿润,触手可温。

这是春天的温床,也是希望的延续。旋即,瓜苗栽下,双手培土,提壶浇水。经过了一个冬天的萧索,黄褐色的泥土,渐渐被浅青色所濡染。

“过完年就要下种。”这句古老的农谚,是岁月留在吴婆婆心中的关于田地与物候的记忆,也是春天给每一个农人的馈赠。

“甘蔗收了可以榨糖,桑叶采了拿来养蚕。”在他们的篮子里,有花生米、豆角籽,还有留下三个节的甘蔗头,它们将一一落在一畦一畦的田垄上。

沧江白鹭

田垄上,关于生命的华章,正悄然变奏。

高明明城坟典村,这是一个距离云勇林场直径距离只有2.5公里的小村落。清澈的山水从丰茂的山林里汩汩流出,上世纪50年代,村民在这里筑成一个水域面积达70亩的水陂。水陂的水又汇入歌乐涌,最终流入沧江。每年惊蛰时节,白鹤与白鹭,满山谷的鸟雀,还有田里的青蛙,最先把这片深锁在萧寂的田园唤醒。

一把秧苗,一面秧盘,满脚泥巴,这是当地村民唤醒田园的礼仪。

“人在稻田里倒着走,左手拿着秧盘,右手抓起两三棵稻苗,边退边抛。”看着哗啦啦注入田地里的山水,明城镇坟典村村民小组长李明中高兴地对来客介绍着即将下种的近千亩水稻田。

明城坟典村的近千亩水稻田被群山环绕,温度比城区常年要低2℃~3℃,加上地下有一条富硒矿脉,且稻田以山泉水灌溉,这里出产的富硒水稻远近有名,去年晚造水稻更是卖到了5元/斤。

“我们已经开始育苗,再过十来天就是抛秧。”李明中说,富硒的水稻不仅卖得好,而且让田园牧歌的诗意情怀,在这里有情可感,有境可依。

水陂被打造成为一个湿地生态公园,每年惊蛰前后,村民引山水浇灌水稻田,田里有小鱼,有螺,白鹤、白鹭纷纷飞来这片广袤的水田觅食。

田连阡陌,鹭鸟横飞,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动注脚。当春光更加明媚,当春风吹拂田畴,那时候,水稻渐次拔节,颖花悄然吐蕊。错杂在田野间的小莲塘,莲叶刚刚冒出尖儿。莲叶尖点缀在水面上,摇曳着数不清的涟漪。

壮丽春耕

春华秋实,总是在深耕冻垡之后。面对疫情,佛山超过80万市场主体已全力铺开复工复产。

广袤田野,全市五区同步发力、出台政策、主动服务,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不误。蔬菜种植园、水产养殖基地、花卉卖场里的农业工作者们,在佛山大地上播种下新希望,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图景。

佛山三水,拥有全市最多的“菜篮子”蔬菜生产基地。早在2月4日,这些“菜篮子”已逐步恢复产能。位于三水芦苞镇的颖健叶蔬菜种植基地,一筐筐新鲜采摘的菜心、西兰花、西红柿,经过严格的品质检验和加工定装,准时于每天入夜时分发往港澳地区。最迟于次日凌晨4时,又一批新鲜的蔬菜依次发往广州、佛山等城市的各大超市和直销店。

佛山南海,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尾鱼从南海“游”到千家万户的餐桌。春节以来,位于南海西樵镇的广东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一直保持运作。每天配送水产品约50吨,主要销往珠三角、上海、杭州、福建和武汉等地,产能完全能够满足本地市场需求。

“这段时间,企业既严抓产品质量,更狠抓疫情防控,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消毒,员工也要早中晚三次测量体温,并佩戴口罩上班。”在项目总监陈贺看来,这是一个特殊的春节,这是一次特殊的考验,也是农业企业的责任担当。

佛山制造驰名海外,一边是锻造了工匠精神的南风古灶窑火五百年不绝;一边是作为桑基鱼塘发源地,田园牧歌的美好情怀,仍时时处处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恣意书写。

在一片水光潋滟的湖泊旁,拖拉机正发出阵阵轰鸣。位于三水白坭的中社村,一个过百亩的水果采摘园正初见雏形。

村民小组组长何文胜描绘着他心里的蓝图:湖边要种葡萄、嘉宝果;湖上要修水廊,通往村史馆、知青馆;湖里栽种莲花,游人可以泛舟采莲。这里“党建引领、三治结合、四会(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家乡建设委员会、乡贤慈善会)联动”的乡村治理模式受到中宣部关注,村民对乡村振兴的美好寄盼,亦如微言大义一般,在花色湖光果香里酝酿——

观彼田畴,育苗播种,机器忙转,响彻春耕的集结号。

沐彼东风,青烟细雨,花木蓬勃,遍访黄蓑衣小牧童。

雷声已动,音比林钟,恰是春色中繁忙而旖旎的人间。

惊蛰一雷惊蛰始

耕种从此起

惊蛰是春季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6日前后,一般是在农历二月初,所以又称“二月节”。这个节气曾一度叫“启蛰”,后来才改称“惊蛰”。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二月节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指到了惊蛰,阵阵春雷,惊醒了蛰居的动物。当然,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春回大地才是他们“惊而出走”的真正原因。

“惊蛰至,雷声起。”春雷是惊蛰节气中最有代表性的自然现象,古人在这一天以各种形式祭拜雷神,祈求雷神保佑平安。天庭有雷神敲天鼓,人间趁此时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云“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古人相信,顺应天时才能事半功倍。

在陕西、山西及苏北一带流传有“惊蛰吃个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人们还根据惊蛰这天天气预测未来天气,比如“冷惊蛰,暖春风”“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等。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惊蛰一到,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各地农民纷纷抢抓农时春耕春管,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正所谓“过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春雷响,万物长。”春雷唤来春雨,此时节,杏花绽蕾,万艳争春,正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大好时节。

惊蛰时节景色很美,但气温变化较大,乍暖还寒,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萝卜、油菜、山药等。

新闻推荐

企业有需求 政府伸援手包车奔千里 接员工返肇复工

西江日报讯(记者周永龙通讯员梁千帆)来回1200公里,历时2天,4位百万安全公里驾驶员护送。昨晚8时许,肇庆市派出前往江西省宁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