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切勿自行采食野生蘑菇 省市场监管局提醒:谨防误食野生毒蘑菇引起食物中毒

信息时报 2020-03-02 01:10

粘盖包脚菇。 白毒伞。 信息时报讯(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粤市监) 目前,广东省已进入春季,气温回暖、湿度回升,各种菌类进入生长旺盛期。随着郊游、踏青等户外活动被民众列入生活日程,当前进入了因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食物中毒事故的高发期。昨日,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发布消费提醒:为预防野生毒蘑菇中毒事故的发生,请广大群众以及餐饮单位不要自行采摘、食用、制售野生蘑菇等菌类。

白毒伞是毒蘑菇“第一杀手”

据介绍,广东常见剧毒蘑菇种类有白毒伞(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白色变种、粘盖包脚菇、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在广东地区导致中毒人数最多的两种蘑菇为白毒伞、铅绿褶菇。其中,以白毒伞毒性最强。白毒伞的白色菌体幼时呈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常在黧蒴树树荫下群生或散生,分布在广州、清远、肇庆等地,大量生长于春季温暖多雨的3~4月,5~7月也少量出现。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与食用菇类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为2~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误食毒蘑菇,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病症状。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

消费提醒中指出“三不”方法: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为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机构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据悉,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尽早采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时,催吐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就诊时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同时,要警惕中毒“假愈期”。

毒蘑菇识别误区

错误说法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麟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白毒伞有毒却是纯白色的,朴实无华。但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种类是美貌与安全并重的,同样来自鹅膏属的橙盖鹅膏,具有鲜橙黄色的菌盖和菌柄,未完全张开时包裹在白色的菌托里,有“鸡蛋菌”的别称。

错误说法2: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

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

错误说法3:毒蘑菇与银器、大蒜、大米或灯芯草同煮可致后者变色,毒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

银针验毒是个流传千年的传说,原理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令银器变黑。至于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灯芯草变色的说法则完全出自臆想,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有实验人员曾经用致命白毒伞与大蒜同煮,结果汤色清亮,大蒜颗颗雪白,鲜香四溢。

错误说法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错误说法5:毒蘑菇往往有鳞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

这条标准的适用范围非常狭窄,不能外推到形态高度多样化的整个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为“没有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无毒的”。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亚稀褶黑菇,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常见食用菌中的大球盖菇也有菌环,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鳞片。

新闻推荐

“险资入粤”首破万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对保险资金吸引力日渐增强

南方日报讯(记者/张艳陈颖)2月29日,广东银保监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保险资金累计在广东投资余额达10028亿元,首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