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邻码头集市、解放后改为交通旅店清代客栈:曾经兴旺的“青年旅舍”
清代客栈外观保存较差。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摄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沿着端州区正东路往东直走大约100米,右拐后进入一条大约300米长的小路,便是如今批发商业昌盛的朝圣路。道路两旁居住着为数不多的老居民,林立着烟酒、糖果、日杂用品等批发商铺。每天从清晨到暮晚,批发商和进货者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与热闹的街景不同,在朝圣路一侧,有一座建于清末明初的客栈,它历经岁月,静静矗立于闹市中,从覆着苔藓的方砖和高挺的灰墙,隐约可窥见它昔日的景况。
客栈内部结构已消失
肇庆市文广旅体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该清代客栈位于端州区朝圣路20号,是一座高两层的古建筑,始建于清代,建筑进深25.7米,面宽8.95米,面积约为230平方米。记者翻阅《肇庆古街巷》一书发现,有相关文史学者曾在2010年前后造访该建筑。据记录,彼时该客栈内部结构还没有被改变,柜台和账房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室内一楼大约有20平方米,为接待和记账之地。二楼有6间面积约10平方米的客房。客栈楼梯和地板都是木制的,屋后还有一间面积不大的地下室,铺设着花岗岩阶砖。
而近日记者走访发现,客栈的两层建筑分别被售卖日杂用品的店铺和副食品店铺租用作仓库,内部结构已全部消失。建筑临街和内部的木制窗户均被拆卸,并用红砖封闭,使得屋内光线晦暗。屋顶已改为铁棚,青砖外墙也刷上了白灰。记者仅能从屋内余下的木制楼梯、地板和小方砖砌成的外墙、半弧形窗饰中感受其历史韵味。
售卖日杂用品的谢老板在10年前租下这间建筑一层的一部分。“我们以前是国营日杂公司的职工,后来公司解体我下岗,才独自出来承租仓库做日杂用品生意。”谢老板表示,租来时其内部已空荡荡,无任何物具,自己也不清楚其历史渊源。
对于该建筑是否属于清代,肇庆本土作家、端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专家谢健江持谨慎态度。他认为该座建筑的外观并无清代时期“飞檐翘角”的典型设计风格。“四年前,肇庆市进行了一次文物大普查行动,最后出版了《肇庆市不移动文物普查》一书,当时并没把该建筑列入文物之列。”
肇庆市博物馆原馆长冯咏浩亦表示:“从该建筑的外观、风貌、砌法、用砖等方面看,其属于清末民初的屋宇,在设计中还保留着清末风格。”
见证西江码头的兴衰
为何在这条小路会有一家客栈呢?冯咏浩介绍,朝圣路紧挨正东路,在晚清至民国中期比较繁荣,那时候整条街都是风炉作坊,周边有集市,又紧邻西江码头。“商业繁荣的街道上出现客栈,是很正常的事。”
解放后,朝圣路一直是西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自幼生活在朝圣路的莫姨今年60多岁,在她的记忆里,那座两层高的清代客栈历经数次变更。“文革时期,这家客栈称为交通旅店,从早到晚都有很多外地人坐广州船或者红星船从码头上岸,选择在附近短宿,第二天再赶往高要、梧州等地卖草席等物品,因此带旺了这里的旅业。”小时候,莫姨便住在交通旅店对面,她尤其记得,当时朝圣路上有三家旅店,交通旅店是收费较为便宜的一家,很受当时中下层百姓的青睐,彻夜人来人往,灯火通明,生意兴旺。
“随着西江码头的日渐式微,坐船的人越来越少,旅业的生意也大不如前,客栈也随之关闭了。大约是1979年,这里由旅店变为食肆。”莫阿姨介绍,食肆名为聚英茶楼,后来又不知何时结业了,改作仓库,一直延续至今。
在朝圣路15号生活已40年的汤阿姨告诉记者,以前与交通旅店一路之隔的是朝阳旅店。“平日里,这两家旅店除了坐船途经此地的外地人入宿外,还有很多苦力工、以江湖卖艺为生的人入住。”至于这家客栈建于何时、还有何故事,汤阿姨与其他老街坊一样都不是很了解。
市文广旅体局则将清代客栈列为“已改作他用的‘百年老字号’”,针对其现存风貌较差的情况,建议日后为文化休闲服务类的用途,譬如咖啡馆、书店之类,因其位于朝圣路,临近高要学宫,较容易营造历史文化氛围。同时,建议由租用方投资修缮(可适当减免铺租),恢复清代客栈的外观风貌,并在店面悬挂文化部门策划的宣传图版,介绍其历史信息,展示旧照片。
■下期预告
倚岩楼 位于正东路与新街交界处,占地约500平方米,楼高三层,建于1924年,主要经营糕点、茶面、饼食,1967年停业,是肇庆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茶楼。如果您了解它的一些历史及现状,欢迎留言讲述,让我们一起讲好肇庆故事,报料电话13929865022。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讯(记者夏紫怡通讯员谭迎三)近日上午,端州区黄岗街道根据相关部署和安排,对黄岗三路建设项目已征收的建筑物进行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