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师梦□ 黄丽仙

西江日报 2020-01-10 02:32

有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关乎国家的发展大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3年,我接过了父亲曾手持了几十年的教鞭,正所谓“女承父业”,作为教育一线工作者,父女俩见证了怀集教育这70年发展的变迁。

我的父亲是怀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1950年他便踏上了怀集的教坛,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三尺讲台。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退休的爸爸自愿到坳仔镇最偏远的山区支教,在离家10多公里外的小山村当小学复式班的老师,一干就是八年。

我是父亲最小的女儿,他退休时,我还在读初中。或许是爸爸对教育工作那份真挚的情怀,深深地感染着我。初中毕业那年,父亲语重深长地对我说:“乖女,你报读师范学校吧,当老师挺好的,为我们这个穷乡僻壤培养更多的人才为社会作贡献,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我如父亲所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的教书生涯从连麦中学开始,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部录音机。我庆幸的是,我的教学器具中比父亲教书的年代多了一部录音机,而且不用教复式班。

但是,刚开始工作时,学校只有三十几个老师,绝大多数都是当地人,夜晚在学校留宿的寥寥无几。学校的住宿条件相当简陋,我住的是简陋的人字架瓦房,晚上一熄灯,世界仿佛沉寂了。头顶漆黑的瓦楞,老鼠肆无忌惮地在人字架上追逐玩乐,作为刚满18岁的我很是无奈,除了怒吼之外,别无办法。于是我把所有的精神寄托在那台收录机上,要么听听电台,要么把几盘磁带反反复复地听。

一个寒冷的冬夜,风雨大作,停电了,窗外是呼啸的北风,屋内是滴答的雨水敲击脸盆、水桶声,我突然感觉特别无助。再想想每个月只领到一百九十多元的工资,倔强的我竟然眼泪夺眶而出。嘴里在嘟囔着:“难道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就是这样的工作吗?难道我的人生,就是这样吗?”。

好不容易熬到了寒假,回到五十多公里外的家,父亲问及工作和生活的状况时,我总是报喜不报忧,或许父亲总能从我的神情中窥出了我的忧愁。父亲总是安慰我说:“我刚出来工作时,是在村里的旧祠堂上课的……你要相信,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很快就会改善了啦,挺挺就过去了。”每当下雨天,想起父亲的嘱咐,我总在内心念诵陆游的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以鞭策自己,继续坚守教坛。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总是“满身白灰”,自己也经历过“吃粉笔灰”的日子。是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农村学校有了教学楼,但仍是“四无”教室——没有风扇、没有电灯、没有窗户、没有水泥地。到了21世纪初,教室焕然一新,铺上了水泥地、挂上了电灯电扇、安上了玻璃窗……大约从2000年开始,无尘粉笔、电子白板、投影机陆续成为工作标配。

转瞬间,二十几年已逝,今天的教育工作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怀集教育历经改善薄弱学校、创建教育强镇、推进教育现代化、课程改革等历程,教育设备设施日趋完备。你看,那恢弘气势的教学楼,悠然静谧的校园,窗明几净的教室,现代化的一体机、多媒体、充满未来遐想的创客教室,同步直播的录播教室,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

随着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日趋完备,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水到渠成的事。记得,我参加工作的最初几年,初中毕业后,学生都是报考中专学校,以实现“洗脚上田”光耀门庭之夙愿。但真正能实现“读书改变命运”愿望的人少之又少。但是从1997年起,读高中考大学的风气日益浓烈。怀集每年考上大专院校、重点大学的优秀学子,逐年增加,从最初的百余人到如今的数千人。

这就是我的教学生涯!过去,见证着怀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历程,未来,我的教学生涯,教书育人之初心不改,虽远不怠。

(作者单位:怀集县闸岗镇中心学校郊际教学点)

新闻推荐

村史博物馆助好家风走出“深闺”□ 特约评论员 桑胜高

怀集县连麦镇文岗村是有着600年建村史的古村落,也是省定贫困村。近日,文岗村建成怀集县首个村史博物馆,将发扬悠久家风家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