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记村的一方人文□ 陈月婷

西江日报 2019-12-19 00:55

依山傍水的碑记村隶属广宁县洲仔镇金场行政村,整个村落坐东南向西北,东南连接龙屋背山,左接金场口,右接竹兜崀,西北面向大屋村。一条碧绿的金场水从村边蜿蜒流过,一座石桥接通一河两岸。溪水旁长满了翠绿的竹子,修竹茂立的竹韵悠悠唯美,呈现出一溪曲水抱村流的乡村意境。

碑记村文化底蕴厚重。说起村名的来历,这里有段故事。

话说,有金场(广宁未建县前,金场尚属四会)人莫迪,字从善,父亲莫惟良,母亲卢氏。莫家是当地方圆百里闻名的大族。莫迪自小聪明,读书过目成诵,稍长大一点更显得气宇轩昂、英秀才俊。为求学问,入县学读书,师从廖慎初。

廖慎初是当时的知名文人,明永乐年间任四会县训导。其静心专注治学,博览群书,贯通经史,被称为“廖五经”,平生不随便交友,余暇时便读书练笔,书斋也取名“淡交斋”。廖慎初教导他人以执礼为先,以存心为要,门下弟子大都学有所成。莫迪长期当面受授,少年时他的文章已经被同辈们推崇。莫迪后考取贡生,县官嘉奖他,披红骑马,并在第二年推荐上京入读国子监,毕业后更是结交天下文人,见闻逐渐广阔,后来被委任为福建省福宁县主簿。莫迪任职期间因清廉谨慎,处事明察宽厚,协助治理有方,得到上司的欣赏,调升浙江严州寿昌县令。期满后调任宁波府鄞县令,任职期间勤勤恳恳,做事讲究尺度,对民众有利的事情必使之盛行,对民众不利的东西必定革除,因此甚得民心,当地百姓爱戴他犹如父母,尊称其为“莫公”。

莫公任职九年后,本来可以继续升迁,但他以年老体弱为由辞谢退休。回乡后闲居在家中,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悠闲生活。莫公于宣德五年(1430年)逝世,享年六十四岁。莫公有儿子六个,有女儿三个。

史料记载,曾任朱元璋第七子楚王朱桢的楚府教授的进士陈道同与莫公是乡里,年迈辞官告归后就住在与金场隔江相望的桂口村,他久仰莫公的声名,敬仰他处世为人的品德和清廉的为官之道。见莫公死后未立墓碑,于是撰写莫公的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以及事迹,找到肇庆知府王罃,请求他为莫公撰写碑文。王罃,亦是著名文人,他撰写的《群书类编故事》被编入嘉庆皇帝在故宫养心殿的藏书《宛委别藏》中。陈道同由衷地对王罃说:“莫公逝去至今已经超过十年,墓志碑尚未立起,是等有名望的人为他撰写,请您为莫公写篇碑文以示后人。”王罃早就听说过莫公的事迹,只可惜缘悭一面,略思片刻欣然答应。王罃还就地取材,选用了一块高约1.5米,宽约0.8米的墨色砚石。让工匠在砚石上刻下碑文,落款时间是明正统七年。

莫公墓位于碑记村后的螃蟹地中,被视为上好的风水格局。民间传说,当年,墓碑完成后,莫公的子嗣通过绥江再到金场水河流运送墓碑,从金场水河边的沙滩上岸,五六个大汉一起抬着,准备通过一段茂密的竹园,由于竹园之地比较潮湿,加上雨季路滑,需派人在前面撒上谷壳,后面抬着墓碑方能慢慢行进。几位大汉把墓碑抬到竹园上的坡路时,由于石头太重,路又不好走,墓碑从抬杠上的绳索里侧身滑落下来。于是,累得气喘气喘吁吁的几位大汉原地休息。休息过后,准备把墓碑重新抬走,可是怎么抬也抬不动,找来木头撬动,忽然间电闪雷鸣,乌云密布,天上下起倾盆大雨。莫公的子嗣观看天色,认为此乃天意,于是,墓碑就安放在村寨后面的竹园坡上。再后来,人们根据墓碑落地的来历,把这里称为“碑记村”。据说,清朝时期,许多文武官员骑马坐轿经过此地,路过石碑,都要落轿下马。每逢清明扫墓的时候。莫公的子嗣后裔都会来到这里先拜祭墓碑,再上山扫墓。可惜在“破四旧”年代,有人把石碑搬走用来堵塞金场水口,一段古韵悠悠从此深埋水中。

碑记村的厚重人文还有古井润泽的灵动。村里有眼古井,井水源源不绝,水质清甜可口。清澈甘甜的井水养育了碑记村的祖祖辈辈。传说,当时探取井源地下水的时候,有人从德庆的地下河倒了一箩谷壳查源问流,那一带是喀斯特地貌,后来,村民发现碑记村后山的水洼中也泌出谷壳,于是便在泌出谷壳的水洼处开井取水,用青石板砌了一个四方井,方便村民挑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在,村民们还饮用着这口古井里的井水,只不过是通过水泵从古井里抽水饮用。

碑记村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一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好耍不离碑记村,石屋门楼走马灯,半朝耕田有鞋着。”族谱记载,最早在碑记村落户的是姓瞿的两户人家,有自幼丧父的谢国成跟着母亲改嫁到姓瞿的人家。谢国成天资聪明,好学上进,他每天上山砍竹木,帮补家计,深得家人的喜欢。谢国成成家立室后勤俭持家,家业集腋成裘,积少成多,还生了几个儿子,他的儿孙都能秉承他勤俭的持家之道,艰苦创业。几经岁月,谢氏子嗣不断生息繁衍,人口越来越多,后来,姓瞿的两户人家搬走了,于是,整个碑记村后来均为谢氏后裔。

碑记村周边一带竹木林业丰富,加上金场口水运交通便利,村里有很多人祖祖辈辈从事竹木和山货生意,也有做船工、放运木排的,他们将山货通过放运竹排木排的船工捎带到珠三角一带出售,再从珠三角一带把需要的日常用品买回来,村民的生活也算悠哉游哉。“竹啊竹,松啊松,只忧富贵不忧穷,只忧白米上哎虫。”一首打趣民歌彰显碑记村谢氏族人富足的生活状态。

谢氏家业代代相承,20世纪四五十年代,碑记村附近的大洲两边商铺林立,竹木和山货的输出,带动了大洲一带经济发展。大洲街道两旁有云吞档、咸鱼铺、油渣铺、茶叶店、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做生意的商贾、采购货物的客人,形形色色,尽显商业繁华景象。

新闻推荐

与柑桔产业发展关系密切,见证城市发展变迁柑乡少女:四会最早的城市雕塑

矗立在四会旧城区核心位置的“柑乡少女”雕塑。西江日报记者吴威豪摄西江日报记者赖小琴通讯员卢洁婷在四会市商业中心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