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策村的历史人文□ 陈月婷
“本策黄盆捧上新楼装大雾,三坑白石担返旧屋起高基。”这是广宁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一副以村名所作的对联。这副对联提到的本策隶属于广宁南街镇本策村委会,村委会就设在东乡本策。
本策,原名新兴里。广宁有句俗话:“磨刀唔利有沙口,开竹唔开有本策。”依山傍水的本策村位于县城西南4公里处,包括岗头、芋坑、江边洞、端牛、大山、企山、白坑、对崀、白眉、庄元地、新圩、本策等12个自然村。据说,最早来到本策定居的是黎氏和祝氏,再到陈氏,最后是欧阳氏族人,且成为大姓。
追本溯源。欧阳族谱有这样一首七律诗:“渤海源流八方同,枝茂本策盛其中。山仔平山育兰贵桂,竹林乔梓新会宗。”话说,明朝初年,欧阳始祖碧溪公的第五个儿子从新会篁荘迁徙到广宁城西居住。嘉庆十六年(1811年),因为建城拓宽的需要,欧阳族人捐地开新东街,贯通广宁县城青云路,让交通更为便利,形成紫气东来的风水格局。后来,欧阳元福带领族人从城西搬迁到本策居住,一直以来,勤劳耕作,生生不息。欧阳氏族人在本策开族经历了25世,开基距今已有300多年。
说起欧阳的先祖,不得不提及欧阳巡宰官。相传很久以前,县城的西边有一间巡宰庙。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县志,以及《巡宰庙志》记载:“巡检公,姓欧阳,督军剿贼阵亡英灵不绝,故建庙于城西门内,春秋奉祀焉。”欧阳巡宰官曾经管治广宁有功,在剿灭贼匪的时候,冲锋陷阵击败土匪,可惜他不幸负伤,最后阵亡。“巡宰有功于广宁,民众怀念,民众不忘本而崇敬他,礼法施于民则祀之。”当地群众为了纪念欧阳巡宰官,也得知城西那里曾是他的旧居,于是,群众集资在城西门内建立了一间古色古香的巡宰庙,每逢春秋都举行大型的礼祭仪式。
本策村人文历史底蕴厚重。“天下欧阳无二氏,翰林学士第一家。”广宁县志记载,建县以来,广宁参加科举考得功名者有十多人,其中岁贡欧阳振时为道光年间广宁县志的分辑纂修者,他写的《重九登福星楼赋》也被录入县志中的《艺文篇》。广宁县欧阳氏宗祠始建于嘉庆年间,距今约200多年的历史。欧阳氏宗祠是一间两进结构,三角防火墙的青砖宗祠,祠堂正门上方用花岗岩石板雕刻“欧阳氏宗祠”四个大字,门前有两只活灵活现的石狮蹲守平安,两侧檐下还绘有各种名画与图案,图案色彩艳丽,栩栩如生。明清时期,欧阳氏宗祠也曾经作为“蒙馆”,为教书育人的地方,欧阳姓氏子孙都来这里读书。当时,有村人欧阳徽熊凭着个人努力,考取举人。1975年,因为祠堂比较破旧,把祠堂拆建为新的学校,改名为“本策小学”,附近一带的学生都来这里上学。
本策村至今还流传着“试我人才”的故事。
据说,民国时期,广宁人在小迳这个地方兴建了一座茶亭。为了营造文化氛围,彰显一方人文情怀,旧时茶亭一般都书有对联。有一次,县长陈嗣运和当地有名的律师陈启玉春节前小聚,心血来潮,便想验证一下本策村欧阳姓氏有无人才,于是放出话来,新建的小迳茶亭的新春对联就由本策村欧阳姓氏来写。欧阳后裔中有见识的青年才俊获知后,就在小迳茶亭贴上了这样一副对联:“赤足龙灯,却除旧岁;白松狮子;亦贺新年。”春节期间,陈嗣运和陈启玉路过茶亭,看到对联后甚为佩服。就在那年的夏天,陈启玉律师自己掏钱在茶亭设立了一个大茶缸,方便路人歇息饮茶,并用木牌在旁边写着“敬请用茶”,借以向本策的乡里表示敬意。
以前的本策村分为上寨、中寨、下寨,正巷、村尾、门楼六个生产队。村里至今保存着青砖古韵的门楼,以“文魁、司马第、兴魁”命名。文魁的门楼是青砖古门楼,门楼里面至今保存着两条石墩底座的木柱梁。文魁是指文星和魁星,俗称主文之星,又指文章魁首。本策村的欧阳徽熊考取了举人,朝廷恩赐“文魁”牌匾。欧阳先贤为了勉励后人发奋读书,建立了文魁的门楼,时刻启迪后人:勤奋读书,振兴家声。兴魁门楼寓意振兴文魁,鞭策后人以前人为鉴,积极进取,发愤图强。重新兴建的司马第门楼位于本策正巷,“司马”是官职,表明本策村欧阳姓氏有族人在朝廷为官,以此命名为门楼,也是激励子孙后代勤奋读书,考取功名,为族人争光。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记者肖桂芳通讯员李海霞黄国权廖宇华梁莹莹民兵集训是开展民兵群众性练兵备战实际举措,是推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