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传统技艺制作竹编器具

西江日报 2019-11-26 01:10

李维纲在剖刮篾丝。 西江日报通讯员 李文幸 摄

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通讯员 李文幸

初冬的怀集县梁村镇蛤嘴村,茂竹成林,微风拂过,竹叶翠影交相辉映。竹林深处的一户农宅内,56岁的李维纲正用篾刀剖劈竹片。随着篾刀舞动,他手上的竹篾有节奏地跳动着,啪啪的声响在屋内回荡。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维纲中学毕业后,就开始跟父亲学编织竹制品。“我爸爸既是篾匠,又是泥瓦匠,手艺远近闻名。”提到父亲,李维纲很自豪。

从一根长在山上的竹子,到一件精美的竹制品,要经过砍、锯、切、剖、削、编、织、磨等一系列工序,这些工序看似容易实则艰辛。李维纲说:“学习编织竹制品,要有耐心,能忍受皮肉之苦。刚开始时,我的手掌经常被刮伤流血。”记者看到,他的双手布满了厚茧,手指和手掌有被竹篾刮伤的痕迹。

李维纲双手虽然粗糙,但很灵巧。只见他对着一根竹子手起刀落,“啪”的一声瞬间分成两半,接着开成竹块,再依次对半剖开,一层剥一层,很快就变成了一条条粗细均匀的篾条,娴熟精湛的手艺让围观者赞叹不已。

走进竹林,李维纲只需扫一眼,就知道哪些竹子适合做编织,“成长三年左右的竹子最好。太嫩水分多,容易长虫发霉,老竹容易断裂。”

哪些季节砍的竹子适合编织也很讲究,“白露至立春前砍伐的竹子叫秋冬竹,此时的竹子含水量少,糖分含量低,竹材的内部细胞结构紧密,不易长虫发霉,编织出来的竹制品经久耐用。”砍竹子时,别人连根砍,但李维纲总是留下十公分左右,以便来年春天再生长。

早年,肇庆的竹编市场广阔,李维纲经常和同行走村入户,帮人编织箩筐,在有中国竹子之乡的广宁乡村编织了近15年,积累了丰富的编织经验。“当时,村民家里很多生活用具和农耕用具都需要竹子编织,我们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后来,竹编用品逐渐被塑料、金属制品替代,竹编市场渐渐不景气。”

如今,当地只有逢年过节、嫁娶婚庆、新居入伙等喜庆盛事才需要竹箩这些用具。以李维纲的速度,编织一对竹箩,从开竹到成品,大约6个小时可以完成,售价130多元。

李维纲所在的蛤嘴村,村子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竹编文化,在周边一带曾负有盛名。如今,仍在竹编行业的只有老一辈,没有年轻人愿意继承。

李维纲感叹道,竹编活儿又累挣钱又不多,只有像他这样吃过苦、上了年纪的人还在继续坚守。他更希望这门手艺能够后继有人,从编织农耕用具转为编织艺术品,集观赏性、艺术性为一体,可以用来装饰家居或收藏,让这种传统手工艺薪火相传,“竹编工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失传了真的可惜。”

新闻推荐

微众税银以信用科技助力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能级跃升 “有银行一个季度就完成一年放款规模”

南方日报深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调研团走进微众税银。微众税银典型案例。受访者供图微众税银大数据征信平台。受访者供图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