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高企申报增加值全省第一,高校、研发机构、孵化器建设交出亮丽成绩单 肇庆创新驱动路径雏形初现

南方日报 2019-11-22 06:28

肇庆大华农的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实验。图片由肇庆高新区采编中心提供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博士后FarabiBozheyev表示,他非常享受在华师大光电产业研究院的科研时光。南方日报记者刘亮摄

今年8月16日召开的肇庆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上,肇庆西江创新产业走廊规划“浮出水面”,创新布局“一廊联动、二核驱动、三轴多节点支撑”。目前,作为推动肇庆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实施的重要举措,该规划正在加快编制规划当中。

将时针往回拨至2017年9月,肇庆正式提出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旨在以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2年时间过去,昔日播下的创新种子已经生根发芽。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增加值排全省第一;建成本科院校4所,在建高校4所;建成14家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和23家高水平科技企业孵化器……今年前三季度,肇庆交出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当前,肇庆正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对接广州“四个出新出彩”行动方案,加快推动绿色崛起、争当湾区新秀。通过坚持“1133”这一创新路径,肇庆后发赶超之势正在形成。

●南方日报记者刘亮

缘起

“1133”工程因何而来?

2016年,加入了珠三角22年的肇庆发现自己依旧在原地踏步。

论实力,当时肇庆的经济总量仍位居珠三角末位,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下滑……

论潜力,2015年肇庆高新技术企业数为139家,仅占全省的1.3%;全市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约为1.1%,不到全省平均水平(2.5%)的一半;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年均增长为11.99%,全省排名倒数第3;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82%,也未达全省平均水平(4.28%)的一半……

而到了今时今日,岭南大地已从珠三角时代迈进大湾区时代。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肇庆成为湾区一员。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肇庆这个珠三角时代的“后进生”,在大湾区这个新班级里,如何才能跟上同班同学的步伐?

努力用功是必须的,而找准努力的方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肇庆要以创新驱动增强内生动力,坚持创新引领,推进以科技为核心的全面创新。”2016年底召开的肇庆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新驱动是肇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必然选择,是转换动能、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是实现肇庆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到2021年年末,全市要力争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000家,确保建成10所左右本科以上高等教育机构、30家新型研发机构、30家高水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1133”工程明确了创新的任务和路径。

高企

行业龙头屡出,数量依然不足

“1133”工程被称为肇庆的“灵魂工程”,与“1133”相呼应的,是作为肇庆“生命工程”的工业发展“366”工程。

2017年,肇庆提出用5年时间打造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3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引育6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新增600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解决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之困。

没有产业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放眼全球,如今众多以创新见著的城市都曾是制造业中心——如今高楼密布、创新要素云集的纽约也曾工厂密布,满是缝纫工人;今天的旧金山在二战时是美国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制造地;而中国创新发展的典型深圳是中国“世界工厂”的滥觞之地,迄今制造业在GDP中占比仍保持40%左右。

在同一年先后提出“366”和“1133”工程,肇庆致力于构建产业和创新发展之间的正循环。

“招商引资年”“园区建设年”“项目落地年”同时开展;肇庆在率先全省实行“双容双承诺”项目直接落地改革,项目由“先批后建”改为“先建后验”,项目施工许可批复周期缩短2个月以上……肇庆推进产业强市的步伐愈发坚定。

一批批产业项目在肇庆结出硕果。与之相伴而来的,是翻倍增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139家增加到2018年的413家,肇庆高企连续2年新增数超百家。2019年,全市有332家企业参加高企申报,据广东省科技厅统计,申报数量增加值全省排名第一。

肇庆将“1133”第一个“1”赋予给高企,看中的正是它作为产业和创新的结合点,是大力实施“366”和“1133”工程必须攻坚克难的重要一环。

近年,肇庆牢牢抓住高新技术企业这个“牛鼻子”,采取“一企一策”“一对一”辅导全覆盖等措施,构建起“科技型中小企业—市高新技术企业—省高新技术入库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引进、培育、孵化三管齐下,壮大高企基数,提升高企实力。

和肇庆发展起点相差不远的惠州,将培育发展高企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014至2018年,高企数量从183家增加到超千家,与此同时GDP相继突破3000亿、4000亿元大关。

如今,肇庆的部分高企已经走在行业前头——2016年投产的同宇新材料近3年保持平均每年超过50%的成长速度,目前已是中国最大的国产特种覆铜板树脂供应商;宏华电子自主研发的电子元件外观检测分选机1分钟可完成4000件小如蚂蚁的元件的检测工作,打破了进口产品的垄断;依靠占销售收入8%以上的年研发投入,大华农实现年均25%销售收入增长,并成为世界首个草鱼出血病活疫苗生产企业……依靠一家家高企的自主创新,肇庆正在不断累计城市产业经济量变到质变的能量。

然而,从目前高企的数量和质量来看,肇庆高企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肇庆高企总量依然仅占全省高企总量约1%;全市规上高企数量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不到25%;肇庆大多数高企研究开发费用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只达到高企认定的最低要求。

肇企崛起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高校

智力资源服务产业态势正在形成

成立于2006年的嘉溢食品机械目前已是全球第三大起酥油、人造奶油生产线制造商,其生产的起酥油、人造奶油生产线占到国内市场的40%,采购商包括金龙鱼、中油、嘉丽等大型食品生产企业。

嘉溢食品机械产品近年能够翻山越洋、出口海外,得益于和肇庆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2017年下半年,肇庆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庆华博士花了3个月时间,提升生产线机械密封件的性能。在承受120公斤压力下,机械密封件寿命从原来的6个月增加到13个月。

小小的创新,使得嘉溢食品机械免受进口外国零部件的掣肘,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维修成本。嘉溢食品机械的营业额从2017年的不到2000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4000多万元,预计今年将超1亿元。

微观上,肇庆学院帮助众多像嘉溢食品机械这样的肇企解决具体技术困难;宏观上,肇庆学院主动对接肇庆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帮助政府“谋全局”,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研究院的方式,探索建立政、产、学、研合作共赢的发展新模式。

2015年,肇庆学院和肇庆高新区合作共建肇庆高新区产业创新研究院,将学校最新科技成果在高新区企业转化,同时为高新区发展现状、重大决策提供诊断服务、可行性论证。同年,肇庆学院还和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共建发展战略研究院,提供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和咨询。

在浩浩荡荡的创新大潮下,高等院校不再只是只可远观的象牙塔,越来越多参与到经济生活中来,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拥有30多所高校、100多所研究院的北京中关村人才密集,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由原来平房土路的京城北西郊,发展成为了高楼林立的“中国硅谷”。

正是看到高校对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肇庆市将建成10所本科高校作为“1133”工程的目标之一,近年大力提升和引进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着力打造广东省重要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如今,本科高校的“省市共建工程”、专科院校的“专升本工程”均取得了实质性进步。

2017年,肇庆学院被列入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如今,学校八大申硕指标已经基本达标,有望在2020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2019年5月,广东工商职业学院更名为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属全国民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并批准10个本科招生专业,今年正式启动招生。

截至目前,肇庆已建成本科高校4所(肇庆学院、广东金融学院肇庆校区、广东理工学院、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在建高校4所(广东华商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健康医学院、广东华航航空学院),签约高校2所(香港公开大学、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完成10所本科高校的目标,指日可待。

与此同时,肇庆计划建设高等教育产业集聚区,提升肇庆高新区产教融合区、肇庆新区科教城、端州北岭路沿线大学集聚区、四会广佛肇高等职业教育新城的承载能力,拓展办学空间和规模,培育形成高等教育集聚发展、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新态势。

10所本科高校,将为肇庆带来大批高校老师和每年至少5万名本科毕业生,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早在2016年,肇庆市出台由“1+10+N”政策构成的“西江人才计划”,为在肇人才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发展保障和政策激励。

新型研发机构

加速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2018年4月,火丁智能照明(广东)有限公司入驻肇庆市华师大光电产业研究院。依托研究院智力支持,半年时间不到,火丁就与上汽集团、北汽集团、广汽集团、海康威视、中升集团等车企和安防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彻底打开了国内大型车企的汽车照明市场,高新技术产品的订单翻倍。

入园以来,研究院帮助火丁解决了LED车灯散热难题,并改进了车灯光型和照路效果,让它从众多LED车灯企业中脱颖而出。该公司董事长董崎崎表示,火丁作为一家中小企业,组建技术团队、采购研发设备需要额外增加不少成本,加入研究院大幅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

同样受益于研究院的还有肇庆绿宝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选择与研究院共同研究超级电容器,如今企业主要客户包括艾默生、澳海、三雄极光等充电器龙头企业及LED照明企业,同时该公司产品也被华为、苹果、小米、OPPO、索尼、vivo等多款通信产品使用。“和研究院合作,我们能够发展和储存一批先进技术,加快新产品研发,保证行业领先地位。”该公司项目经理梁霞妹说。

2016年,肇庆市与华南师范大学校地合作,共建华师大光电产业研究院。如今,研究院已经引进及孵化的15家企业,包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三板上市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国际级众创空间等一系列优质企业,预计孵化及引进项目今年实现产值超亿元。

研究院不仅充当了入园企业的“大脑”,还成为了地方人才的“蓄水池”。研究院院长周国富教授是国际光电领域领军人物,持有100多项国际专利。他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科研团队,还带动了肇庆市光电产业的发展。

如今,研究院拥有科研人员60名,博士比例达58%,其中国家级人才4人,广东省领军人才2人,同时拥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团队

2016年,研究院MichaelGiersig院士和4名核心成员组成的光调控低维材料项目团队成为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的第六批创新创业团队,实现肇庆市在此类项目零的突破。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重要的创新平台,已成为破解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新探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聚集高端创新资源的新平台。

和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拥有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广州中新知识城等10大核心创新平台相类似,肇庆为对接广深港澳科创走廊而打造的西江创新产业走廊以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为核心,同时将端州、鼎湖、高要、四会等地的产业园区和创新载体纳入其中。

西江创新产业走廊目前已经容纳了华师大光电产业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肇庆)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肇庆暨南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肇庆(高要)智能制造等14个新型研发机构。

按照“1133”工程中建成30家新型研发机构的目标任务,西江创新产业走廊的创新载体还将进一步增加。肇庆市出台了《肇庆市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和扶持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对认定的省级、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奖补。

推动新型研发机构落户的同时,肇庆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全面对接,培育和发展一批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目前肇庆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97家,今年申报省级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共58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45%。

科技企业孵化器

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已形成

“如果当时没有孵化器雪中送炭,也就没有企业的今天。”億尔声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蔡云说。

2017年,肇庆市大学科技园成立后不久,在外企工作多年的蔡云就带着技术落户园区,创办億尔声学,在园区孵化他研发了10年的科技成果——包含低、中、高超高声频率的数码音频产品。

“万事开头难”,对于一家初创企业来说,资金、场地、政策、人才、市场……哪样不是一座大山?很多原本具有潜力的新生企业,往往就因为后劲不足倒在了“爬山”的途中。为了帮助億尔声学走好“人生第一步”,肇庆市大学科技园帮忙联系融资公司、风投公司、肇庆学院,帮助企业解决资金与技术难题。

一场场及时雨帮助億尔声学渡过一个个难关。2年多时间过去,如今的億尔声学已和中兴通讯、联想等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实现年销售额超亿元。2019年年初,億尔声学曾就7.1声道圈铁游戏耳机在京东上发起众筹,不到30天时间,就收到超800万元的众筹款。

億尔声学只是肇庆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企业的众多例子之一。以肇庆市大学科技园为例,成立至今,已毕业企业21家,目前在孵企业106家,入库科技企业9家。2017年12月,它就和肇庆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一同被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结束了肇庆市没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历史。

如今,在肇庆,科技企业孵化器同时将创业和创新串联在一起,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舞台。越来越多像億尔声学这样的企业,在科技孵化器的港湾孵化成长,最终扬帆出海。

经过多年发展,肇庆市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的孵化育成体系。全市备案科技企业孵化器达40家,其中高水平孵化器达23家(国家级2家、省级4家、市级17家),培育单位17家;另有众创空间19家(国家级3家、省级2家)。

在肇庆,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不再是政府独自承担的工作。科技孵化器可预期的收益,带动了越来越多民营资本参与其中。

2016年3月,恒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在肇庆高新区投资设立了广东百汇达新材料产业园,聚集包括家具制作、卫浴用品、建材、汽车配件在内的生产企业,成为全国首个以从事机械模压成型为主的树脂基复合材料生产制造为重点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艾迪玛仕家具成为首批签约、进入园区并利用园区设备开展生产的企业。和过去1个工人1天可能只能制作3至5件产品相比,利用园区压机,2个工人1个小时就能生产12件产品。

“我们自己投资一条大吨位复合材料模压生产线,至少得投入1000万元。加入百汇达,只花了40多万元。”艾迪玛仕家具董事长蒲浩元说,孵化器大大降低了复合材料模压行业的准入门槛,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为企业抢占市场赢得先机。

和政府主导的孵化器不同,民营孵化器在资金运作和运行机制上更加灵活,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制定、市场开拓、风险投资等服务。百汇达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潇表示,百汇达通过参股方式支持入园企业发展,既是服务方,又是投资方,与所孵企业利益捆绑,共生共长,更有效提升孵化的质量和效益。

为进一步优化“双创”环境,今年9月,肇庆市出台“营商环境38条”,探索企业开办从“一天办成”提速为“秒批即办”,再次为创业者“松绑”。截至今年10月,全市新登记的各类商事主体41090户,同比增长9.09%。

“营商环境38条”积极对接大湾区“双创”资源,鼓励港澳青年到肇庆创业,为他们提供人才绿卡,让他们享受“直接落户”,还为其提供最高30万元、最长3年的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最高300万元的“捆绑性”贷款,最高500万元的劳动密集型和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

新闻推荐

肇庆市生态环境局与市气象局签署合作协议合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西江日报讯(记者杨帅)近日,围绕打赢“蓝天保卫战”和向社会和公众提供通俗易懂的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信息、气象信息等工作,市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