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岐阁美村乔林陆公祠: 三江潮起是故乡 最是乡贤报桑梓

今日三水 2019-11-19 06:38

恰逢村中年轻人新婚,乔林陆公祠成为宴请同村乡亲的场所,村中老人小孩在等待宴席开始。/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文/佛山日报记者陈梦

西、北、绥三江汇流处,思贤滘畔,西南街道青岐阁美村里,情系桑梓的“根”文化绵延流转。百余年来,革命烈士陆伟昌从广州传回革命火种,返乡与族人休戚与共,吹氧助燃三水早期农民运动;旅港乡贤陆吉庆、陆伟扬父子离土不离根,为家乡建设、公祠重修出钱出力……

“乔祖根深远,林生远流长”。阁美村东面,始建于清代的乔林陆公祠修旧如旧、庄严肃穆,正是这一段段念故溯源、缅怀先祖、弘扬祖德的故事的见证者。

村庄现存六座祠堂红色故事勉励后人

从空中俯瞰阁美村,村子沿着水道而建,广府传统民居坐北向南整齐排列。行走其间,一棵棵老树枝繁叶茂,一栋栋青砖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处处皆是岭南风情。

青砖墙、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的乔林陆公祠坐落于村庄东面,古祠大门两旁的对联为“乔祖根深远,林生远流长”。碑文上书,乔林陆公祠位于阁美村东面,正向三江汇集点——思贤滘,总建筑面积622平方米,始建于清光绪乙酉年(1885年),由陆乔林房孙、陆兆焜兴建。

资料记载,陆氏先祖从河南开封府祥符县迁移至广东肇庆端州,清乾隆年间从江根村迁此开村,世居村民主要为陆、何、梁、邝、肖、赖姓,陆姓为第一大姓。一百多年来,村民崇文尚教,蔚然成风。至今,阁美村现存6座保存完好的祠堂、书屋,朝芳书舍、文凤家塾便藏身于古色古香的广府民居之间。

采访过程中,记者跟着63岁的村民陆锦波来到村中15巷巷面一座青砖所造的古屋。古屋有个雅致的名字——仕彪别墅。

这里是革命烈士陆伟昌的故居。陆伟昌生于1901年、幼年丧父,由在青岐圩开药店的叔父抚养长大,后考入县立中学,再前往广州随彭湃从事革命活动。“仕”“彪”二字,分别有学而优则仕、文采“炳如彪如”之意,这仿佛也暗示了陆伟昌的一生。

1925年底至1926年初,年轻的陆伟昌受彭湃派遣,带着革命火种从广州返回三水从事工农运动,于1928年壮烈牺牲。据知情者回忆,每当有农会成立,陆伟昌都上台发表演讲。当时的群众赞称“东江有彭湃,西江有陆伟昌”,陆伟昌对三水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发挥很大作用,更给陆氏族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乡贤热心家乡建设激发古祠堂新功能

百年来,情系桑梓的“根”文化在阁美村绵延,前有先贤和族人休戚与共,今有新贤热心家乡建设。

资料记载,乔林陆公祠选址用材建筑工艺精致,属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由于历尽沧桑、年久失修,难免坍塌之险。为缅怀先祖、启迪后人,村民动议重修公祠,成立筹委会择于2016年秋季吉日动工,按原址原貌原向重修。

乔林陆公祠得以重修,离不开以陆伟扬为代表的旅港、旅澳乡贤大力倡议与资金支持。彼时,在他的带动下,村民和海内外宗亲踊跃捐款解囊,先后获得捐款312万元,村集体公积金投入190万元,公祠于2017年冬季竣工重光,为漂泊在外的族人们提供一片留住乡愁留住根的情感寄托地。

阁美村党员陆冬生记得,公祠重修施工的一年多时间,经营装修生意的陆伟扬在香港、广州番禺和家乡三地之间来回奔波,从施工方案设计、材料采购到工程监工无不亲力亲为,对公祠重修工程比自家祖屋装修更上心,“他说,只要村里有需要,都尽力帮助。”

这位旅港乡贤尽心尽力推动公祠重修,颇有几分“子承父志”的意味。陆伟扬的父亲陆吉庆旅港创业有成、不忘桑梓,热心家乡建设,多次出资帮助家乡发展,捐资重建祠堂,还先后捐建了村前水泥路、水塔等设施,让阁美村容村貌有了很大变化,村民生活越来越好。乔林陆公祠旁建有一处宽敞整洁的篮球场,写有“陆吉庆纪念篮球场”字样,以感念乡贤捐资建设。

在“祠堂+文化”的东风下,乡贤文化不仅在阁美村凝聚了人心、推动祠堂得以重修,更赋予了祠堂新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近两年来,村民们齐心合力翻新了朝芳书舍、文凤家塾,更在古书屋挂上了“党群服务站”“农村书屋”“乡贤慈善会”等新牌子。

“飞地情结”跨越北江乡音乡情从未疏远

从地理位置上看,阁美村位于西、北、绥江交汇处,与江根村隔北江相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有着一份独特的飞地情结。

“现在看来是飞地,但以前却不是。”三水文史专家植伟森说,在水运时代,有渡船从西南直通青岐,所以青岐并不算是飞地,后来渡船取消了,从陆地上过要先经过四会,才有了飞地的说法。阁美村人大部分就是从江根迁来的。

据《三水县志》记载,上世纪90年代,青岐还有4条航线连接西南,分别为红岗至河口(西南)、青岐至西南、阁美至西南、旧三水至西南。不过,随着路上交通的发达,以及公交车的全覆盖,水上交通工具完成了历史使命,4条航线均被取消。

至今,阁美虽和江根隔江相望,陆姓族人的乡情联系从未疏远。乔林陆公祠里,江根村赠予的“村山聚宝图”等挂在显眼处,同贺公祠重光。对于一年一度的村节,阁美村和江根村都定于每年农历九月廿八的“华光诞”。每年这个时候,有拄着拐杖的耄耋老人,也有稚气未脱的孩子,乃至大人怀抱中的乳儿,更有不远千里从香港、澳门等地赶回的宗亲齐聚一堂畅叙乡情。

“大家都回到村里、聚在一起,即使平时远隔千里,这时也感觉心近了、人亲了,我们是真正的一家人。”陆锦波说,村节、祠堂都蕴藏着一种源远流长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沟通了过去和现在,联结起散居各地的族人,凝聚乡情。

新闻推荐

四会市税务局推出创新举措优化服务让纳税人更省心

升级改造后的四会市税务局办税服务大厅。通讯员供图西江日报讯(记者鲁学冬通讯员李冠成)“升级改造后的办税服务厅更宽敞,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