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集县怀城镇秸秆治理探索“新模式”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企业回收秸秆
工作人员正在加工秸秆。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摄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时下正是秋收时节,全市多地出现秸秆焚烧现象。而怀集县怀城镇的秸秆却从田间走向了加工厂,成为了草帘、草绳和绿雕工艺品。通过政府购买形式引进企业回收秸秆,加工成产品销售,这是怀城镇今年探索秸秆治理、减少空气污染的新路子。
村民从不理解到支持秸秆禁烧
怀城镇是怀集县19个重点秸秆禁烧区之一,也是该县目前唯一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怀集县三农环境美化有限公司(下称三农公司)进行秸秆综合利用的乡镇。
记者日前来到怀城镇时,稻田已全部被收割,看不到秸秆被焚烧的情况。利凤村村民邵海留告诉记者,他留下几捆秸秆用作农作物防寒保暖外,其它的都免费让三农公司收集回去加工。
“现在基本看不到有人焚烧秸秆了,空气质量也比以前好了很多。”邵海留告诉记者,以前村民习惯将秸秆焚烧还田,空气中弥漫着滚滚浓烟,楼顶落满灰,道路能见度下降。这两三年来,政府禁止焚烧秸秆,在其宣传倡导下,焚烧秸秆的现象越来越少。
76岁的村民杨翠兰从最初的不理解秸秆禁烧,转变成支持秸秆回收利用。她说:“村民世代焚烧秸秆,所以最初我们很不理解。不焚烧秸秆,我们的秸秆怎么处理?后来政府引导,引入公司收集秸秆,村民们就慢慢形成了禁烧秸秆的意识。”
“看着空气质量一年比一年好,这两年秸秆不能卖钱了,我们也很乐意把秸秆免费让三农公司收集处理。”杨翠兰听说现在秸秆还能做成产品销售,连连称赞政府做法好,让秸秆有了更好的出路。
秸秆治理由“堵”变“疏”
在利凤村村委会办公室,利凤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顾铎金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年村委会秸秆禁烧工作是最轻松的一年,工作人员不用天天下乡督导村民禁烧秸秆。而往年一到收成季,每天基本要忙到晚上十点多钟。”
顾铎金告诉记者,怀集县委、县政府从2016年开始禁止秸秆焚烧。他们每天都要走村入户宣传,宣传秸秆焚烧危害知识。但农民的思想意识很难一下子改变,于是就经常出现哪里有火就去哪里扑火,这边刚扑完火,那边又起的情况。
“这种‘堵’的方式很难改变村民习惯,要变‘堵’为‘疏’,让农民的秸秆有出路。”市生态环境局怀集分局污控股工作人员陈瑞仕告诉记者,2017年,怀集县引入一家回收秸秆的公司,该公司以市场价收购秸秆,激起村民禁烧秸秆的热情,引导其慢慢转变思想。
回收秸秆加工成草帘草绳
然而,怀集县的秸秆禁烧之路并不顺利。2017年,此前引入的公司亏损300多万元,打道回府。秸秆治理如何走?怀集县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紧紧围绕打好打赢空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克服资金困难,在怀城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三农公司对秸秆进行综合利用。
据了解,怀城镇有水田13800多亩,三农公司收集的秸秆占到总亩数的约九成。该公司负责人袁明告诉记者,去年接手后,主要是对秸秆进行粉碎还田,但亏损了十几万元。今年了解到秸秆衍生品有市场前景,公司于是开始探索把秸秆加工成草帘、草绳和绿雕工艺品,向市场销售。
在该公司,记者看到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加工秸秆。只见杂乱的秸秆经过加工机器后,变成一张张草帘。袁明告诉记者:“像物流、瓷器运送等防撞包装运输,搭建农庄、牛舍,秋冬季动植物保暖防寒等,都需用到秸秆加工品草绳和草帘。公司今年刚开始探索这条路子,有望做到不亏本并有所盈收。”他还表示,如果效果好,明年将在主要的几个村委会建立基地,形成秸秆产业链,带动农民家门口就业。
怀城镇城建办主任邓成铁分析,怀集县地形为盆地,工业少,焚烧秸秆产生的农业污染成为了主要污染源。秸秆综合利用的“怀城模式”值得推广,但是否适用于其它地方则要因地而异。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记者刘浩辉通讯员高健日前,沿着新铺设的环山水泥路,记者走进位于怀集县大岗镇上石村、镇南村、莫屋村的多处山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