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空间有限,引进、孵化短板有待补强 肇庆打响高企培育“攻坚战”
■纵深
11月1日,肇庆市召开2019年全市前三季度经济形式研判会。会议公布的一组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今年1—9月,肇庆共有332家企业申报高企,较上年申报数量增加50家。据悉,今年肇庆市高企申报数量增加值全省排名第一。
在2009、2011、2013、2015年肇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3000亿元和4000亿元大关,工业占据全市GDP的“半壁江山”这一背景下,高企数量快速增长对肇庆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这标志着曾被认为“二产不大”的肇庆,在持续做大工业规模的同时,正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
但肇庆科技创新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以高企培育为例,目前肇庆高企总量仅占全省高企总量约1%,规上高企数量占肇庆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不到25%。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关键时期,肇庆高企培育的“攻坚战”才刚刚打响。
高企增长背后的创新共识
在位于肇庆市端州区太和北路的华南智慧城内,广东通立工业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立工业”)的工程师忙着调试一条闭门器自动化生产线。该公司首先将工业机器人应用在闭门器生产线上,使闭门器的质量、产量实现双提升。凭此,通立工业成为江苏富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闭门器制造企业的供应商。
“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来就专注于工业自动化改造,2015年起开始转向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生产线。”通立工业经理张晓斌说,仅在2015—2017年,该公司就成功研发出F6200、F6500、F8900、F8300、B3等工业自动化生产线。到2018年,该公司成功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
这几年,像通立工业这样通过研发推出拳头产品的企业在肇庆越来越多。老牌企业如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四会互感器厂有限公司,后起之秀如广东同宇新材料有限公司等,部分企业尽管在规模上还不突出,但增速可观,有的企业还已经在行业细分领域崭露头角乃至坐上隐形冠军的宝座。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高新技术企业。
由于认定体系中涉及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等企业综合创新能力评价,高新技术企业被视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牛鼻子”,高企数量则成为衡量一个区域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
据统计,2016年肇庆高企存量仅为188家,到2017年增至289家,截至2018年底,肇庆高企总量进一步提高到413家,创下连续两年高企年净增超100家的纪录。今年1—9月,肇庆共有332家企业申报高企,较上年申报数量增加50家。据统计,今年肇庆市高企申报数量增加值全省排名第一。
“今年332家申报高企认定的企业中,261家为首次申报;另外,今年肇庆意向搬迁引进高企10多家。”肇庆市科技局高新技术科科长王滨预计,到今年底,肇庆高企总量有望突破530家,创下连续三年高企年净增超100家的新纪录。
在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能支撑下,肇庆产业转型升级呈现强劲势头。1—9月,肇庆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21.6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排名全省第12、珠三角第5;实现工业增加值491.15亿元,同比增长6.6%,排名全省第5、珠三角第3;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分别增长9.8%、10.6%、11.7%。
创新一大步与转型一小步
肇庆高企缘何在近年实现增长?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从源头开始探寻。
与珠三角大多数城市一样,肇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工业化的历程。但真正大规模、全领域工业化却始于21世纪之初。彼时,珠三角正进行第一次产业转移。肇庆地处珠三角,又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成为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受益于此,肇庆快速引进了一批转移企业进驻,由此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进程。同时,一批本土企业也借势快速成长。
2009、2011、2013、2015年,肇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3000亿元和4000亿元大关,实现工业发展的四级跳,工业占据全市GDP的“半壁江山”,主导地位日益凸显。
2014年,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广东也清醒地认识到,过去三十多年支撑广东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与市场环境已发生明显改变。把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同样成为新阶段肇庆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批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开始傲立潮头。比如,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爱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电气元器件的“卡脖子”技术攻关方面取得突破;四会互感器厂从1988年起步,通过国企改制、重视创新、开拓市场、优化管理,走出了濒临倒闭的困境,到今年成为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但毋庸讳言,肇庆部分企业自主创新的一大步,还只是肇庆整个区域产业经济量质并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小步。
这在目前肇庆存量高企的数量和分布上可见端倪。据统计,目前肇庆高企总量仅占全省高企总量约1%;在肇庆全市116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规上高企仅有254家,规上高企数量占肇庆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不到25%。王滨透露,在不是高企的91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大部分受限于技术领域,并不符合高企认定的基本条件。
从肇庆存量高企的整体创新能力来看,肇庆的区域创新水平同样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肇庆学院校聘副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周友良对2019“肇庆科技创新企业50强”进行分析后发现,根据高企认定条件,即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其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3%的要求,绝大多数上榜企业只达到最低要求。
从增量提速到量质并举
肇庆的创新能力仍较薄弱,这成为肇庆市委、市政府日益重视的问题。推动高企从增量提速到量质并举发展,则是肇庆破解这一难题的突破口之一。
首先是量的积累。2017年以来,肇庆把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作为工业发展的“灵魂工程”,提出通过走创新发展之路,力争到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确保建成10所左右本科以上高等教育机构、30家新型研发机构、30家高水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
王滨认为,与佛山、东莞等制造业大市相比,肇庆工业规模偏小,今后两年内实现净增约500家高企的挑战不小,但通过培育、引进和孵化三大路径齐头并进,他有信心达成这一目标。
“培育方面,目前统计发现肇庆共有43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除了约270家已经被认定为高企,剩下约160家是高企重点培育对象。”王滨说,肇庆科技部门将采取“一企一策”“一对一”辅导全覆盖、建立高企申报情况通报机制等措施,构建起“科技型中小企业—市高新技术企业—省高新技术入库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
据统计,2017—2018年,通过整体搬迁落户肇庆的高企只有6家,通过孵化成长为高企的肇庆企业只有3家。王滨认为,引进和孵化是未来肇庆实现高企数量增长的空间所在,这两项工作要与肇庆构建“广深港澳研发+肇庆承接孵化转化”创新协作新模式,实施“园区建设年”“招商引资年”“项目落地年”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开展。
其次是质的提升。结合《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计划(2017—2020年)》,肇庆在2018年11月启动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行动,今年9月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评选出2018年度肇庆市创新百强企业,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在政策、技术、金融、人才、土地、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实现企业创新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进一步发挥这些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
肇庆培育创新百强企业的思路和做法得到周友良的支持。他说,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中,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肇庆要通过综合施策,补足创新短板,实现各项工作相促共进。这也意味着,高企培育需要政府各个部门进一步的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形成工作合力。
南方日报记者林洛峰
新闻推荐
第三届寻找“广东好医生”活动推选结果公布肇庆市医生王映伙成为提名奖人选
西江日报讯(记者张苑卉通讯员叶剑如)11月6日,省卫生健康委、省文明办、省中医药局公布第三届寻找“广东好医生”活动推选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