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书院与长赓书塾□ 郭剑泉

西江日报 2019-11-07 01:34

三都书院旧址图片(源自《广东省肇庆市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端州篇】》)

肇庆历来拥有兴师重教的良好传统。清宣统《高要县志》记有黄冈三都书院、长赓书塾。

三都书院和长赓书塾都建在靠近西江景福围堤基围边,其旧址于2012年被列为肇庆市端州区不可移动文物。

黄冈三都书院始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由黄冈都(明朝称黄江都)、陶山都、岩前都地方民众和乡绅捐资兴建,故取名为“三都书院”。

旧时,黄冈都有黄冈、上七坊、下三坊、顶山冈(今景山岗)、东冈(古属岩前都)、封冈(今凤岗村,古属岩前都),陶山都有河旁、冈头、冈尾、黄牛冈、沙湾(今沙寮、沙?)、沙头、长湖、沙湖、隔塘,岩前都有岩前、大涌(大冲)、蓝塘、前村、拈塘(今稔塘)、石牌。三都书院坐落于黄冈圩,有正厅、厢房、天井、奎光阁、至富宫、奎光阁、两廊等,多为单层砖木结构,硬山顶。由于书院规模较大,学生众多,很快便闻名于黄冈都、陶山都、岩前都一带。

清末,兴科举设学堂,三都书院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成德初等小学堂”。

再说位于黄冈大德坊的长赓书塾。

长赓书塾属黄冈乡民的公共建筑,它的历史比黄冈三都书院还要早。清道光年间,这里称黄江乡,有一千多人口。当时的肇庆府学廪生(俗称秀才)陈鹏飞偕同乡绅杨尧治等禀明肇庆知府、高要知县,发动民众捐助构造书塾,并拜谒肇庆府教授(相当于教育局长)叶鸿文,请他为新建书塾作序。清道光二年(1822年)农历二月,书塾建成时,取名“长赓”,寓意为讲述圣谕敬老慈幼之所。

1928年秋,高要县教育会议决定禁塾设校,全县取消私塾,增设学校。次年,作为成德初等小学堂的三都书院,改为第一区立第二小学校;长赓书塾修葺后改为第一区公立初级小学校。1936年,所有区立学校改乡立,三都书院改称东屯乡中心学校,长赓书塾改称东屯乡立黄冈初级小学校,又称黄冈学校。首位校长李元尧,他是黄冈文星坊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经过改建的黄冈学校,楼高二层,硬山顶,砖、木、水泥结构。二楼阳台设计别具一格,为弧形的西式建筑风格,正面山墙刻有“黄冈学校”四字。

20世纪40年代,按照当时推行的保甲制,西邻的河旁村为高要县东文乡第一保,利民坊一带为第二保,惠福、应日、文星、大德等各坊为第三保。高要县实施新制,各乡分别设立乡中心学校与乡保国民学校。地处第二保的三都书院为“高要县东文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黄冈学校称“高要县东文乡第三保国民学校”。

三都书院曾先后改名双东小学、黄岗完全小学、双东中心校、黄岗中心小学。20世纪50年代期间,学校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毕业时有11岁的,也有16岁的。有的学生因为超龄而失去读初中的资格,甚至有的大龄女生小学刚毕业就回家嫁人了。

1982年后,学校搬迁至现在的黄岗镇双东开发区的新校,更名为河苑小学。原已破旧不堪的三都书院被弃置,现在尚存已坍塌的房屋一座、残缺围墙和门楼。前身为长赓书塾的黄冈学校,也于1950年改为黄岗小学,于1986年迁至端州一路旁边。

新闻推荐

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 市公汽公司大力推动公交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40年以来,肇庆市公交车从柴油车、汽油车、天然气车再到现在的纯电动空调公交车,城市公交的快速发展,不仅折射出城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