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德堂”里说家风□ 振艺

西江日报 2019-11-03 01:10

“六德堂”全景 黎红日 摄

坐落在绥江河畔的怀集县坳仔镇大浪村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又叫“九九奇门村”。该村世居村民均为郑氏,一座兵营式迷宫建筑矗立村中山丘的顶部,名曰:“六德堂”。细细品鉴“六德堂”,可以感受到其极具特色的古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也可以感悟到郑氏族人低调、谦逊、慎思、勤劳的营生之道。如今,“六德堂”这座大宅犹如郑氏的优良家风一样,成为了郑氏家族宝贵的不动产,德行昭昭,泽被后世。

史料记载,大浪村“六德堂”兴建于1913年。为砖木山顶结构,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是一座融合了岭南、闽南民居风格和儒学术数进行巧妙布局的典型建筑群。主体建筑建筑群布局大体为:沿中轴线中设三进大厅,后设楼房、碉楼、花园,前置小院;左右两厢各配套三套厢房相互拥抱。整个建筑群共设有大门小门99道、大窗小窗99扇、长巷短巷99曲,并以99级铺石台阶与村前小码头相连。正厅、厢房、回廊、天井、前院、后花园等,以门相通,以巷相连,门中有门,巷里有巷,屋内有屋,环环相扣,也是一座规模宏伟、别具一格的古典庄园。

“六德堂”建筑装修颇为讲究,处处雕檐画栋,连下水道放水孔的盖子也是精心雕刻的大理石工艺品,墙檐、门楣、屏风等均描画题句,如“雁答题名图”“长楼万古图”以及“仁居”“周规”等等。其中大门楼上方内壁,题有精美的彩绘图画和刚劲有力的书法,有诗曰:

经营斗室早绸缪,

不惜精神项上求。

润屋润身吾岂敢?

只期蠡衍庆千秋。

这是大宅的创建者郑宏熙在建成“六德堂”后自作的一首感怀诗,诗作的右边是一幅手绘的六德堂建筑全貌的壁画。俨然一派书香门第气象。

“九九奇门”是人们对“六德堂”的雅称,因设计布局上巧用“九”数而得名。据《人文怀集》记载,大宅的创建者郑宏熙命名“六德堂”用意有三:一是大院内设六厢,分给六个儿子居住,希望他们和睦相处,共创和谐大家庭;二是取西周大司徒教民的“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六项道德标准为堂号,以此勉励子孙后代信守仁义道德、修身齐家;三是取“九”数布局门窗、巷道、台阶等,对应堂号“六”之数,寓《周易》“九六冲和,阴阳相配,品类咸亨”之义。

“六德堂”的后山和对岸的山上都是郁郁葱葱的竹林,郑氏后人几百年来就是依靠竹子营生繁衍生息。屋后茂密的竹林里有一条非常隐蔽的古道,古道分成马道和人行道,实现人货分离,然后把货物运至河边,再搬上船只,当年郑氏后人就是依靠这条古道将竹子运往广州、澳门乃至世界各地。可见其家族的厘竹产业规模之大,为建造豪宅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为了建造为座大宅,郑宏熙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难怪赋诗感慨道:“不惜精神项上求。”

据说,“六德堂”古屋从选址、施工、进宅共用去时间三年多,古屋内门窗、屏风、屋眉均有高雅的雕刻,整座大宅采用迷宫形设计,独特又罕见,奢华又典雅。“富润屋,德润身。”出自《礼记·大学》,郑宏熙赋感怀诗借用“润屋润身”一语,并非想显耀其富有的家势,反而以“润屋润身吾岂敢?”构成反问句式,意为并不想以此邀功,体现出他为人处世低调、谦逊之态。而后以“只期蠡衍庆千秋”作结,则表达出他建造这座大宅,只是期盼子孙后代能以水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把这个家族生生不息地绵延下去,同时也希望能够传承先辈信守仁义、修身齐家的营生之道,真可谓用心良苦。

新闻推荐

怀集县诗洞镇万诗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梁以政出钱出力带领乡亲共致富

梁以政(右)正在跟村干部了解清拆工作。西江日报记者杨丽娟摄西江日报记者杨丽娟通讯员李光吉陈友“在搞‘三清三拆三整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