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区在全市率先启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工作 以点带面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从14个垃圾分类试点单位,到将城东街道确定为垃圾分类试点示范片区,提出到2025年全区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肇庆市端州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受访单位供图
日前,肇庆市端州区出台《2019年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工作方案》,这是继端州区制定《2018年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后,该区在垃圾分类上进行的又一探索。
放眼全国,垃圾分类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根据部署,到2020年底,全国46个垃圾分类先行先试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当前,肇庆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端州区作为肇庆创文重点区域,在垃圾分类上先行先试,力争打造典型示范,推动全民参与。
从14个垃圾分类试点单位,到将城东街道确定为垃圾分类试点示范片区,提出到2025年全区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端州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以城东街道为试点示范片区
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塑料瓶是可回收物,操场的落叶是有机易腐物,应当和果皮放在一起。”在肇庆市第七小学,记者看到,学生自觉将垃圾分类,投放到套有分类垃圾袋的楼层分类垃圾桶内。作为端州区首批14个垃圾分类试点单位之一,去年7月开始,肇庆市第七小学就在课堂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并在全校范围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首批14个垃圾分类试点单位,包括政府机关、学校、企业各4处以及2处居住小区,分为东、西两条线,其中东线有8处试点单位,西线有6处。相关公司将按照指定线路,对分类试点单位的垃圾进行回收。目前,端州区垃圾分类试点日均清运有害垃圾3吨,易腐垃圾48吨,可回收垃圾12吨,其他垃圾50吨。经过一年多推广,分类投放垃圾成为14个试点单位人员的行动自觉。
“从去年的分类试点到今年的强制分类试点,体现的是端州区委、区政府推行垃圾分类的决心和意志。”肇庆市端州区城市综合管理局副局长、环卫中心主任王小兰说。
根据端州区《2019年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工作方案》,该区将率先启动全区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并以城东街道为试点示范片区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到2020年,城东街道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全区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到2022年,将城东街道示范片区经验向全区推广,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到2025年,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作为示范片区,城东街道辖区内的所有公共机构、居民小区、商场、市场,以及公园、广场、体育场馆、城市道路等公共活动区域都将实行垃圾分类。“目前,城东街道垃圾分类人员培训正在进行。”王小兰介绍,11月上旬将在城东街道范围内的公共机构、生活小区全面推开前端分类投放。
城市生活垃圾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有机易腐垃圾、其他垃圾”进行分类,分别以红、蓝、绿、灰4种颜色的收集容器进行垃圾收集。其中公共机构、公园、广场等公共环境的生活垃圾按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投放;食堂、饭店、宾馆中的餐厨垃圾单独投放;居住环境生活垃圾按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投放。
人员配置上,端州区将把办公室、学校和其他单位后勤人员,居民小区住宅楼道长等纳入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建立基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网格。每个单位、智能试点小区配备1名以上生活垃圾分类现场督导员,做好生活垃圾投放的现场宣传和引导,纠正不规范的投放行为,做好台账记录,推进源头精准分类。
在监督方面,端州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的检查考核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检查和考核。同时,开展季度、年度绩效综合考评,通报考评结果,以考评促成效。
强化垃圾处理终端建设
将分类贯穿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各环节
“辛辛苦苦分好类,结果运输过程全被混装。”在部分推广垃圾分类的城市,“先分后混”成为很多群众的吐槽点,也打击了群众开展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只有将分类贯穿到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各个环节,垃圾分类才有意义。”王小兰说。
位于端州区的明珠电力和恒裕花园两个小区,作为智能垃圾分类试点生活小区,将重点探索和积累垃圾投放与收集的经验。目前,端州区正计划引入第三方服务公司,在这两个小区引入智能垃圾分类系统。
王小兰介绍,试点小区将按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其他垃圾配置投放智能垃圾分类箱,居民领取印有二维码和条形码的特定垃圾袋后,只有扫二维码才能打开智能垃圾箱将垃圾袋放入其中。垃圾箱能自动识别垃圾袋主要成分,管理人员根据识别数据通过条形码溯源到每户居民。按要求投放的居民可以利用“积分奖励礼品”;投放不合格的,志愿者将上门指导。
运输环节上,端州区将根据城东街道内各公共机构、居民生活小区等分类单位位置布局,按需建立城东片区垃圾分类收运线路。同时,使用按分类垃圾桶相同颜色涂装的收集车辆进行分类运输,严格实行密闭化和防抛洒滴漏处理。
针对全区大、中型餐饮业、食堂等餐厨垃圾,端州区计划12月中旬完成设施设备配置并投入试运行,实施上门单独收运,配备收运人员,使用车身喷涂绿色的“车载桶装”或罐装直运等模式的专车,防止抛洒滴漏,对餐饮垃圾做到应收尽收。
“没有终端分类处理能力,前端的付出和努力往往事倍功半,垃圾分类也难以有实质成效。”王小兰表示,端州区在开展垃圾分类前端试点的同时,会同步推进终端处理能力建设。
根据实施方案,有害垃圾由政府安排专业机构统一处理;可回收物进入资源回收渠道,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回收,促进循环利用;餐厨垃圾经预处理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他垃圾进入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或焚烧发电厂处置。
端州区积极探索小型餐厨垃圾处理试点工作,选取凯德广场作为试点单位。目前,一套日处理能力100公斤的设备正在安装。调试成功后,该设备将承担凯德广场餐饮企业餐厨垃圾处理工作。同时,端州区探索建设大件家具拆解场,将大件垃圾拆解后进行再细分统一回收和无害化处置。
加大垃圾分类设备投入
改善垃圾围城现象
53岁的陈阿姨是肇庆市端州区柳园居委二区的一位环卫工人,每天早上6时,她就来到小区进行垃圾收集工作。300多户居民产生的垃圾可以载满3辆垃圾手推车,它们被运到柳园垃圾中转站进行密封式压缩处理。“每天从柳园垃圾中转站运转出的垃圾大概有30吨,专业车辆把它们运到20公里外的马安垃圾处理厂。”陈阿姨说。
柳园垃圾中转站每天转运的30吨垃圾只是肇庆每天产生垃圾的冰山一角。近年来,肇庆生活垃圾产生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以端州为例,近年端州生活垃圾年均增长率为6%,目前每天产生垃圾560吨。
位于肇庆市高要区马安镇的肇庆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处理场建造于1993年,负责容纳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和肇庆高新区的生活垃圾。2014年底完成第二期工程建设,设计容量110万立方米,预计可以使用5年。目前,该填埋场已经超负荷运行。
相关专家指出,垃圾分类能显著改善“垃圾围城”现象。一方面,垃圾分类能提升垃圾回收率,变废为宝;另一方面,垃圾分类能减少生活垃圾含水量,有利于彻底焚烧,推动垃圾焚烧工作的开展。
面对日益严峻的“垃圾围城”困境,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今年7月1日,上海在全国率先全面铺开垃圾分类。其中嘉兴路街道办实行“一小区一方案”,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设定垃圾投放时段。前期,街道办通过制作宣传册、发放垃圾分类贴纸、志愿者上门讲解等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群众基础;试行阶段,志愿者在垃圾投放点指导居民投放。部分湿垃圾经过处理后进行堆肥,给居民小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经过几个月的试行,居民养成了自觉分类的习惯,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今年8月,肇庆市党政代表团来到上海垃圾示范点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宇泰景苑小区,了解垃圾分类的制度设计、难点痛点和实施效果,决定在端州区进行垃圾分类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作为垃圾分类先行者,广州经过十年探索,今年吹响了再出发的号角。目前,广州已增加收运车辆、调整优化收运路线,向社会公布1321条收运线路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提升分类投放精准度和收运能力;同时要求每3000户至少配置1个可回收物回收点,每个镇街建设1个以上可回收物分拣中转站,有条件的区每个区建设一个大件垃圾拆解中心,优化可回收物回收网点和大件垃圾投放拆解点布局,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
截至目前,端州区已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环卫设施建设和设备改造,加快推进了垃圾分类工作向街道、社区延伸。垃圾压缩式收集站增加到12座,压缩设备增加到24台,新增了1600组不锈钢分类果皮箱,4198对分类垃圾箱,536个专用烟蒂桶。设备的投入,提高了收集效率,降低了人力劳动强度。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刘亮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讯(记者王永强)10月24日,省整治食品安全问题联合行动督导检查组到肇庆市开展督导检查工作。副市长陈家添陪同。据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