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七十载 千年名郡展新颜 城市面貌在变,发展底色不变
肇庆新区一派繁忙的景象,建设工地热火朝天,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南方日报记者李细华摄
新中国成立以来,肇庆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星湖、七星岩、鼎湖山等自然禀赋的绿色底色,始终未变。肇庆市委办供图
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肇庆新区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塔吊林立,拔地而起的各个总部大厦加紧建设,曾经的滩涂之地如今处处涌动发展的澎湃力量。
夜幕降临,肇庆星湖牌坊广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音乐喷泉前的热闹,与七星岩的静谧相融,勾勒出一幅“景在城中、人在画里”的和谐画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肇庆这座千年名郡,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肇庆仅有的230公里公路,演变为“一条城轨、两条高铁、七条高速、一条黄金水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路网;荒无人烟的“六泊草塘”,发展为创新力量迸发的肇庆国家级高新区;曾经的西江客船“功成身退”,多座雄伟的过江大桥飞架而起……
面貌巨变,底色不变。鼎湖山一如以往葱郁,见证肇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恪守;肇庆府城守正出新,传承肇庆千年文脉,坚决留住城市的“根”和“魂”;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400多万人口,也继承了陈志雄、伍于汤等楷模先锋的改革和奋斗精神,争创新的辉煌。
在变与不变之间,肇庆这座年轻而古老的城市,正朝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的目标稳步疾驰。
●南方日报记者余秋亮
变
交通之变
从“末梢”迈向枢纽
滚滚西江,川流不息。坐落在西江边的二塔战备渡口,见证了70年来肇庆交通的巨变。
统计数据显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肇庆的公路里程仅为230公里,到了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也只有3793公里,密度不足26公里/百平方公里,而且大多是尘土飞扬、坑洼不平的沙土路。于是,水路成为了肇庆与外沟通的主要通道。
乘坐红星轮出行,是老一辈肇庆人共同的记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上世纪90年代,西江客运兴旺了40多年。“下午6时从肇庆客运码头上船,次日凌晨5时左右到广州。”今年76岁的彭学楷讲述了当年乘坐客轮到广州的体验,“一艘船载100多个人,乘坐空间狭小,航行速度慢,乘坐时间长,船舱里什么货物都有,各种味道混杂在一起。”
大桥飞架,改变了这一场景。
1984年,马房大桥建成通车,肇庆通往广佛的陆路通道打通,肇庆到广州的时间大幅缩短为4个小时左右。1987年,历时9年建设的肇庆西江大桥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西江两岸终于实现陆路相连。
此后,西江上大桥飞架,肇庆大桥、德庆西江大桥、封开西江大桥、阅江大桥相继落成,道路运输快速发展,西江客运和渡口的客流量逐年减少。至2001年,肇庆航运公司停止客运业务,红星轮正式停航。
公路的建设,打通了更多交通动脉。2002年,肇庆市第一条高速公路——广肇高速正式通车,到广州的时间缩短至2.5小时,肇庆市民“广州一日游”的梦想得以实现。
此后的十多年,肇庆的高速公路建设开启了“快进模式”,先后建成江肇高速、二广高速、广佛肇高速、汕昆高速,还有汕湛高速、怀阳高速、广佛肇高速二期正在建设。2018年,肇庆高速公路里程达到了508.09公里。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4530公里,为1952年的63倍,是1978年的3.8倍。
如果说公路网络的扩张打开了肇庆发展新局,那么高铁、城轨的开通,则为肇庆的发展大大提速。
2014年12月26日,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同时开通运营,肇庆迈入了高铁时代。两条高铁在肇庆交会,并线后进入广州南站。一年多后的2016年3月30日,广佛肇城轨开通运营,肇庆又迎来了第一条城轨。
今年7月,肇庆至香港高铁正式开通。至此,从肇庆出发,可以半个小时到广州、1小时到深圳、80分钟到香港,同时可直达南宁、昆明、贵阳、重庆、成都等大西南城市,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大西南的门户枢纽地位初步凸显。
未来,一张由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织而成的“路网”正在铺开。当前,肇庆正主动谋划争取深江肇、珠江肇等轨道项目,协调增加至香港、深圳、珠海的高铁班次,加快实现广佛肇城轨等轨道交通网络化、高速化、公交化,肇庆的交通枢纽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城市之变
滩涂农田“变身”新城
今年8月底,在肇庆新区商务中心,32个港资项目集中签约,计划投资总额达482亿元。在此之前,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小镇、环球易购、京东华南运营中心、优势联合等相继落户,展现了肇庆新区澎湃的发展动力。
在肇庆新区观景平台展示板上,2016年至2019年的肇庆新区面貌显著不同:3年前,这里鱼塘密布,阡陌交通;3年后这里高楼林立,热火朝天。一座希望的新城欣欣向荣。
2011年底,肇庆提出在端州以东20余公里处,依托肇庆东站打造肇庆新区。2012年10月27日,肇庆新区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不过彼时的肇庆新区起步区,仍是一片荒郊滩涂。
“记得我带过不少客商参观肇庆新区的展览馆,大家看完沙盘上肇庆新区的美好蓝图,没有人不感到震撼。但走出去一看,满眼是鱼塘、田地和猪舍,连一条像样的硬底化道路都没有。”肇庆新区经济促进局副局长彭松光感慨地回忆。
然而,“新区人”通过奋力拼搏,展现了更令人震撼的“新区速度”。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科技产业园、肇庆新港、肇庆东站站前综合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肇庆新区体育中心、湿地景观商务酒店、砚阳湖水系打造、新区商务中心……一个个重点项目相继动工,肇庆新区的宏伟蓝图逐步成为现实。
去年8月8日,第十五届省运会开幕式上,肇庆新区惊艳亮相,“八年见新城”的目标如期达成。
而在肇庆新区东边的大旺,见证了肇庆另一段“城市演变史”。
1958年,在佛山三水与肇庆四会接壤的“六泊草塘”上,大旺农场正式成立。此后60多年间,一代又一代大旺人一步步将荒无人烟的沼泽地建设成希望的田野。
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大旺农场改制,大旺综合经济开发区登上历史舞台。2002年,肇庆高新区迁园大旺,大旺一跃成为肇庆现代工业园区的摇篮,通过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开启了工业化的“狂飙突进”时期。
2010年,大旺再次迎来历史性的蝶变,跻身国家级高新开发区,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凸显,并成为肇庆工业发展“366”工程、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的主战场。
如今的肇庆高新区拥有投产工业企业280多家,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等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公共配套方面,行政服务中心、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院、现代化中小学校、新人民医院、五星级酒店等重点配套设施齐备,一座经济繁荣稳定、城市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充满活力的宜居宜业之城初步建成。
肇庆新区、肇庆高新区的蝶变,是肇庆城市蝶变的一个缩影。70年砥砺奋进,肇庆从曾经“半山半珠”的境地中走出,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全域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巨大机遇下,肇庆正昂首阔步,迈向下一步的跨越式发展。
产业之变
三大千亿级产业强势崛起
“今年国庆前后,小鹏汽车肇庆园工业区内将诞生第一辆新能源汽车。”位于肇庆高新区小鹏汽车智能网联科技产业园一派热火朝天,车间内各项设备正加紧安装,肇庆新能源汽车整车梦即将成为现实。
当前,肇庆正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其中,以小鹏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率先破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肇庆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壮大历程。
据统计,1949年,肇庆工业总产值仅为6093万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7.1%。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肇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3000亿元和4000亿元大关,实现工业发展的四级跳,工业占据全市GDP的一半,主导地位日益凸显。
工业崛起的同时,肇庆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之初,肇庆第一产业年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近一半,达49.7%;2008年,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为主的“一二三”结构,转变为“三二一”结构;到2018年,三个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3%、51.1%和38.6%,肇庆走上一条工业强市之路。
近年来,在工业发展“366”工程及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引领下,肇庆产业发展形成“三大主导产业强势崛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的局面。2019年上半年肇庆经济统计数据显示,三大主导产业合计实现产值390.7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8.7%,占比同比提高了2.5%。
其中,肇庆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形成完备的产业链:小鹏汽车、鼎星新能源汽车、中电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能源整车项目陆续投产;新能源动力小镇、中科瑞龙新能源配件、国信通新能源电池、哈尔滨工业大学新能源车轻量化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等新能源产业链配套和研发项目先后落户。
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提质增效。加入珠西产业带建设以来,肇庆新引进118个投资超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落户,新培育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70多家,新增装备制造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59家;32个项目产品达到国家或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水平。
此外,以肇庆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科技产业园为载体,肇庆引进投资15亿元的博天集团高端膜材料生产基地、暨南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武汉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技术研究院等高端项目,肇庆节能环保产业的“城市品牌效应”不断彰显。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发展机遇,肇庆以空间换发展,坚持错位分工、配套互补、协同发展,强化参与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补链稳链强链功能,一个具有肇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渐成形。
不变
守住绿色底色
绝不牺牲环境换繁荣
走在七星岩里湖边,湖面如镜,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这座国家级风景旅游城市“山湖城江”融为一体的优美风光,让游人感叹不已。
离七星岩不远处的鼎湖山一片葱郁,山上空气沁人,碧水如玉,峰顶轻雾缭绕,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蕴含着超过2000亩原始森林、近2000种野生高等植物及超过200种鸟兽动物。
新中国成立以来,肇庆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星湖、七星岩、鼎湖山等自然禀赋的绿色底色,始终未变。
在大湾区内拥有丰富生态资源的城市不少,但肇庆独占两个“2/3”:西江在广东省境内全长338公里,作为西江进入广东的首站,肇庆段长225公里占其中的2/3;肇庆是大湾区天然“绿肺”,森林覆盖率超过70%,占据广东省主体功能区划中生态发展面积的2/3。这两个“2/3”也表明,肇庆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重要的生态屏障。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生态防护屏障。肇庆未负期待。西江、北江肇庆段水质一直稳定达Ⅱ类水质标准,是大湾区优质的淡水源,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排全省第二。2014年—2018年,肇庆空气质量实现“五连进”,PM2.5下降26.4%。2012年至2019年,肇庆完成造林150多万亩。2018年受国家水利部认可的绿色小水电站,广东省共有7个入选,其中5个都坐落在肇庆。
鼎湖山是肇庆绿色发展的见证者之一。1956年,鼎湖山成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历史自此开启。1979年,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又成为我国首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人与生物圈研究中心。
弥足珍贵的自然禀赋,让肇庆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对是否向鼎湖山麓发展、如何发展保持谨慎态度,将爱绿护绿放在第一位。
建设中的肇庆新区正在鼎湖山脚下。以鼎湖山为起点,新区建设规划采取低冲击开发方式,顺山水之势,绿意青葱,只发展节能环保、休闲养生、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商贸会展等产业,绿色低碳的“硬杠杠”把不少大项目拒之门外。
同时,肇庆在鼎湖山坚持严控旅游开发,严控外来车辆进入,旅游线路公交车全部改为电瓶车。
城市与保护区相辅相成,鼎湖山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肇庆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生态城、水源地。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近年发布的《鼎湖山景区环境空气检测评估报告》表明,鼎湖山空气清洁度测试结果全部为“A级高度清洁”(最优等级),其空气负离子浓度平均值为5万个/立方厘米左右。
为保持绿色底色,近年来,肇庆坚持生态环保的“三个绝不”:绝不以透支资源来换取一时的效益,绝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一时的繁荣,绝不以牺牲老百姓健康和子孙后代福祉来换取一时的政绩。
一组成绩单也反映了其成效:2014年至2018年,肇庆空气质量实现“5连进”,PM2.5下降了26.4%、PM10下降了35.29%,优良天数从252天增加到305天,“一级优”天数从71天增加到126天。
留住“根”与“魂”
府城复兴打造湾区文化新名片
“肇庆有着一手历史文化"好牌",就看如何"出招"了。”在央视《魅力中国城》节目中,著名主持人兼评委戴军对肇庆印象深刻。在该节目文化旅游魅力榜发布会暨城市文化旅游论坛上,肇庆被评为“年度魅力文旅发展潜力城市”。
作为千年名郡,肇庆古称端州,宋徽宗亲笔御书将端州更名为肇庆,意思就是“吉祥美好从这里开始”。从汉代到清代,肇庆多次成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朝嘉靖四十三年至清朝乾隆十一年,两广总督府落户肇庆182年。1583年,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漂洋过海来到肇庆,在当地制作了中国第一台机械钟表,绘制了第一张中文版世界地图。可见,肇庆在岭南文化和中西文化交会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
肇庆府城位于肇庆端州老城区的中心,其核心是始建于宋皇佑年间(1053年)2.8公里完整的肇庆古城墙。肇庆古城墙已有将近千年历史,为广东仅有、全国罕见的主体和城周基本完整的始建于宋的砖结构古城墙,并于2001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府城是传承肇庆千年文脉的重要载体,也是珍稀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守住城市历史文化的根和魂,肇庆启动府城复兴项目。2005年底,肇庆修编并评审了《府城保护与复兴修建规划》。此后10年,此项工作持续推进,并于2015年下半年开始加快脚步。
2016年9月,肇庆成立府城保护复兴项目领导小组及指挥部,再次重点推进府城复兴项目,并强调把保护放在首位,实行最大限度保护、最高标准开发,留住城市千年文脉。
今年8月中旬召开的肇庆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再次明确提出,要以千年大计的精品意识和工匠精神,打造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彰显岭南特色风格、代表湾区人文精神的历史文化新地标。
当前,府城复兴项目结合古城墙申遗的工作要求,把依附在古城墙上的房屋予以征拆,展露出古城墙本体,并沿古城墙周边建设府城公园;古城墙修缮保护工程坚持“先考古调研、后充分论证、并报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复同意后再动工”的原则,目前已完成项目(一期)施工公开招标工作,拟于近期开展施工;有序开展覆盖府城全域约0.5平方公里的《肇庆府城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肇庆府城范围内传统风貌建筑普查工作和文史研究工作等。
“我们要坚持规划先行,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讲好府城故事,深挖府城丰富的文化内涵;坚持快慢结合,对条件成熟的项目先行启动建设;坚持以法护城,制定地方性法规保护府城。”8月底,在前往南京老门东街区学习考察后,肇庆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
在推动府城复兴的同时,肇庆还将深入挖掘、创意开发肇庆历史文化资源,持续擦亮“广府源头”“粤语发源地”文化名片,参与大湾区世界级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携手共建人文湾区,在城市文脉的坚守中,打开新局面,焕发新活力。
新闻推荐
据新牧网监测的生猪报价信息统计,9月6日新牧猪价指数225.01,全国生猪均价为14.13元/斤,较上周同期上涨0.19元/斤。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