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古稀村医李少佳从医六十载诠释医者父母心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从1959年入行至今,今年77岁的李少佳从大队保健员、卫生员到赤脚医生,再到乡村医生,职业称谓几经变更,见证了新中国以来基层医疗事业的变迁。虽年已古稀,但李少佳自称身体尚康健,只要村民有求医需求,他就永不退休。
仅靠“三件器”踏遍乡村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鼎湖区院主一村所在的片区需要建保健室,招纳医生。时年17岁的李少佳经过短期培训,成为村中的保健员。后来他到广利卫生院学习了3年,在1962年转为卫生员。
“那时物质匮乏,药品也奇缺无比,尤其是抗生素,我们都得去清远连南等地才能买到,可谓艰苦困顿。”李少佳指着手中的“三件器”即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感慨道,“当年我们这些村里的赤脚医生都是带着三件器,背着药箱,两人一组,到各个村里开展巡回医疗。”
尽管艰辛,李少佳仍视赤脚医生时代为“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时我一天要问诊100个病号,忙得不可开交。但那时思想最纯粹也最有优越感。”李少佳所说的优越感,一方面源自群众的敬重,医患关系非常和谐。另一方面则源于工作受到重视。在他的记忆中,长年有上级医院医生下乡,与自己并肩坐诊,做巡回医疗,上级领导也经常跟着一起来到田间地头交流意见,赤脚医生们无不热情高涨。
当时经济落后,我国医疗技术发展缓慢。在面对突发危重急病时,许多赤脚医生都无法采取正确有效的施救措施,从而错失抢救病人的良机。李少佳痛定思痛,决心更新自己的医疗知识。1983年,他参加广东省乡村医生统考,重新系统性地学习中西医。
与时俱进争当好乡医
学成归来,李少佳留在了广利街道院主一村卫生站,继续为乡邻服务。在物资普遍缺乏的年代,国家的医疗政策以预防为主,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农村。“根据季节变化,只要有需要,大队委员一声令下,我们就马上采草药煲给社员喝。防病总比治病更重要。”即使在今天看来,李少佳仍然觉得这项政策极具前瞻性。
除了做好预防工作,李少佳认为,村医虽然不需要具备解决所有问题的能力,但一定要有发现问题的水平。而水平的提高,则依赖于个人要更新医疗知识,与时俱进。
曾经有一名广利妇女高热不退,腹部疼痛。她误以为患了胃炎,于是到卫生站取胃药止痛。经过询问,李少佳发现患者无任何感冒症状,有过胆囊病变史。因此,他果断建议病人去大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果不其然,该名妇女最终被确诊为胆管癌。“凭以前落后的医疗技术,医生很难发现临床症状背后隐藏的真正病因。”李少佳感慨,提高自身的医疗知识素养,才能在各种疑难杂症中紧抓临床特征,挖掘主要问题,准确无误地找到对应的疾病。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院主一村有一户人家造屋时,一位村民不慎碰触到裸露在外的公路高压电线,触电昏迷。李少佳赶赴现场,运用最新掌握的急救办法,迅速展开救助。经心肺复苏后,村民苏醒了。李少佳随即为其肌注升压药,村民症状慢慢趋于稳定。
李少佳说:“过去,急救法的知晓率很低。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完善和医疗水平的提升,这些先进的诊断救助知识逐渐普及,这在以前是万万想不到的。”
六十年的辛勤工作为李少佳带来了一系列的荣誉,包括全国优秀乡村医生、鼎湖区十佳乡村医生等称号。虽已到古稀之年,但李少佳依然腰杆挺直,精神矍铄,每天7时30分准时开诊。“只要村民有需要,我就会一直做下去。”他说道。
新闻推荐
试管婴儿:被误解的代数,超想象的未来全球试管婴儿已超800万例,我国约1%孩子通过该技术诞生
全球试管婴儿已超800万例,我国约1%孩子通过该技术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