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急救需要更多的“最美”人物□ 特约评论员 程绍德
“感谢陈堂先生在乘客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其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令人敬佩……特授予‘最美乘客’称号。”近日,一封来自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感谢信送到了肇庆新区新兴应急安全谷(肇庆)有限公司技术服务部总监陈堂的手上,此时,距离他在地铁上救人一事已过去一月有余,但当时一幕幕扣人心弦、施技救人的情节仍历历在目。(9月5日《西江日报》)
面对地铁上一位已出现间歇性呼吸、嘴巴张大、腹部鼓胀、瞳孔扩散等生命垂危迹象的年轻乘客,陈堂二话没说,在得到现场警务人员许可的情况下,立即加入到急救队伍中,对该乘客进行了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为其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最终脱离生命危险。在这里,需要赞扬的不只是陈堂先生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更有他那一身熟练的急救本领。
因为过去的一次偶然的救人经历,让陈堂明白了安全重于一切。自此,他自费学习院前急救、山野搜救、外事安全等相关课程,还参加过中国红十字会和美国心脏学会的急救培训,取得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证及美国心脏学会急救证,并且在关键时候派上了用场。其实,这样的事情生活中时有发生,而周围的人只要懂得一点急救知识,就有可能帮助突发疾病的人脱离危险。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发达国家应急救护安全教育普及率较高。比如,澳大利亚公众急救普及率为50%、欧洲多数国家高达80%、日本中学生92%。不少国家还明文规定,谋求某些职位时,应聘人员必须持有急救员合格证。相比之下,我国公众急救教育普及率就低得可怜。据中国红十字会的统计,至2010年初,全国培训合格的救护员仅有1000万名,尚不足全国人口的1%。这些年各地应急救护安全教育的普及率虽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于个体生命来说,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仅仅坐等有关部门的救援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像心脏骤停之类突发事件,抢救的黄金时间仅有短短的几分钟,容不得丝毫的耽误。但是,不是每一位在公共场所突发疾病的患者都能幸运地遇到有爱心的专业医务人员。要想把伤害降到最低,还需要更多的非专业人士能掌握一些应急救护知识,危急时刻像“最美乘客”陈堂那样“客串”一下医生治病救人。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积极作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让急救知识培训更多更频繁地走进学校、社区、机关、企业、农村,不断扩大受益人群。
新闻推荐
1946年秋,陈家志从郁南来到德庆负责党组织工作。陈家志抵达德城,先与原中共德庆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徐儒华、谢道源接上关系,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