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推出教育改革十大举措 以空前力度推动教育创新发展
群山环绕的封开县莲都中学。南方日报记者施亮摄
怀集县桥头镇初级中学教师李敏仪被选派至肇庆市第一中学,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任教工作。南方日报记者施亮摄
封开县莲都中学开设特色书法课程。
南方日报记者施亮摄
封开县莲都中学开设特色足球教学课程,该校足球队曾多次在多场赛事中获奖。
南方日报记者施亮摄
9月6日,肇庆举办全市教育大会暨2019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作为此次大会的一个重磅环节,《肇庆市教育改革十大举措》(以下简称《举措》)正式出台实施。肇庆将以空前的力度,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据了解,《举措》围绕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教育体制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重点难点攻坚克难,其中,在打破县(市、区)教育资源割裂局面、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深入实施教科研改革、融通职业与高等教育这四方面上,肇庆的探索更走到了全省的前列。此次大手笔推出教育改革十大举措,将为肇庆教育带来怎样的新局面?
南方日报记者林洛峰施亮
突破教师编制地域空间壁垒?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近年来,随着肇庆城区人口大量流入,适龄学生数量大增,导致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缺口较大,教师工作负荷过重。相对而言,山区县的教师资源富余。肇庆的教师劳逸不均。
针对此问题,肇庆制定实施《肇庆市义务教育教师市域内“城乡联动,双向提升”工作方案》,组织西北板块县与东南板块市(区)结对,选派西北板块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到东南板块学校任教和参加培训,东南板块选派优秀教师到西北板块帮扶支教,突破教师编制管理的制度性障碍,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素质和教育质量。
今年9月,肇庆端州区30名教师与怀集县100名教师互换学校,试点开展市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城乡联动、双向提升”工作,率先在全省范围内试验县区基础教育结对发展。
基础教育既要“均衡”更要“创优”。肇庆的解题思路是:通过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全市“一盘棋”标准化、专业化统筹管理,从而增强肇庆基础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举措》提出,肇庆力争用2至3年时间建成5到7个市级基础教育集团,县(市、区)内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全部学校完成统筹组合,实现优质基础教育公办、民办、城市、乡镇全覆盖,使每所学校都有所属的教育集团,每个教育集团都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目前,肇庆中学、肇庆宣卿中学(原肇庆新区实验学校)、肇庆鼎湖中学、广外肇庆附属学校、肇庆市第十六小学和肇庆鼎湖第一实验学校已率先成立肇庆鼎新教育联盟。成员涵盖基础教育全学段,联盟中管理、师资、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可充分共享,使增量优质资源向重点、薄弱领域有序流动。
近年来,各地民办品牌学校异军突起,成为推动地方基础教育提质发展的“黑马”。借鉴先进经验,肇庆提出积极引进国内、省内优质品牌学校到肇庆办学,力争到2022年,各县(市、区)均有1所以上的优质民办基础教育学校,推进民办基础教育规范达标和品牌提升,满足市民对优质、个性化教育化的需求。
以特色教育为径?
打造体育、艺术特色学校集群
“如今,仅仅盯着学校的"重本率""升学率"是远远不够的,也不符合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肇庆市教育局局长彭银祥认为,学校应以“育人”为首要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自身价值与特长,全面发展。
《举措》提出,肇庆要深化特色学校建设,推动实现“学有所长,教有所乐,校有所特,县有所优,市有所强”的办学目标和格局,加快提升全市中小学校内涵水平。
彭银祥表示,通过教育改革,基础教育学校的评教方式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2017年起,肇庆每年定期开展“肇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活动,文化课成绩只是其中一个考评指标,学校艺术与体育教学、社会实践、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也是重要考评标准。
根据《举措》,基础教育学校将围绕课程特色、社团活动、核心文化三大领域,开展“抓特色项目—建特色学校—创示范学校”系列创建活动。肇庆市每3年认定一批特色学校,重点支持和推动建设书法、武术、足球、合唱等专业方向的市级特色示范学校;各县(市、区)要多学科、多领域从学段、专业方面认定县级特色学校。
据统计,2018年,肇庆为特色教育发展打好“硬件”基础。全年肇庆共创建50所书法教育示范学校,10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建成2个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今年,肇庆打造基础教育特色品牌更有底气,提出力争用3至5年时间,扶持、打造市级以上艺术特色学校100所,市级以上体育特色(项目)学校115所。
推动教育科研融合?
推动专职教研员“去专职化”
教研活动以制度化的形式将教师组织起来,直接以日常教学为对象,为教师提供探讨和研究教学的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但近年来,不少地方却出现教研与基层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如何破解这一问题,成为各地提升教师整体素质能力、促进教育提质发展的重要课题。
《举措》提出,肇庆将以教学与教研岗位一体化、教研机构扁平化、学校教研常态化为三大抓手,创新教研培训机制,强化市、县、校三级教研网络建设,构建全市一体化的教研体系,加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推动教学与教研岗位一体化方面,肇庆将重点推动专职教研员“去专职化”,要求现有专职教研员定点、定时执教,每个教研员3年内挂在一所学校,每学年上课、听评课不少于100课时;新聘的教研员,工作关系不离校,教学工作不离岗。
推进教研机构扁平化方面,肇庆将针对每个学段、每个主要学科成立市级学科教研中心,挂设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学校中,市级学科教研中心成立学科教学研究委员会,覆盖全市各县(市、区);各县(市、区)参照市的做法,成立县(市、区)各学校学科教学研究中心,挂在各学校。
此外,学校教研常态化将成为一项基本要求。为此,肇庆提出把教研工作纳入学校对教师的年度考核、绩效考评内容;教研、教改工作纳入市(县、区)对学校的综合评价;同时,把课堂微改革等工作纳入中小学教研教改范畴,并降低对论文和课题方面要求,适当突出注重实践和实际的教育教学效果。
融通职业与高等教育?
整合中职院校,扩大高职、本科教育规模
据统计,截至目前,肇庆有各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院校30所,其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8所,在校生达5.38万人;高等本科院校4所,在校学生达7.8万人;高等职业专科院校2所,在校生达2.3万人;技工学校6所,在校生达1.9万人,办学规模位于全省前列。
随着肇庆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区域对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从办学规模来看,肇庆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呈现出“本科人数多、高职人数少、中职人数多”的葫芦形结构,与人才培育的金字塔形结构并不匹配,不少中职院校“弱、小、散”特点明显,未能很好地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彭银祥说,以问题为导向,肇庆将力争用三年的时间,通过整合提升中职学校、扩大高职教育规模和打通中高职人才培养渠道,继续壮大本科教育规模,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和特色职教园区。
推动中职院校从“弱、小、散”向“精而美”发展,肇庆将采取撤销、合并、转型、托管等方式,对办学条件不达标的中职学校实施布局调整,到2021年,全市中职学校由18所调整为14所左右,全部达到国家设置标准。
针对高职院校规模相对较弱的问题,肇庆计划整合肇庆市农业学校、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等现有资源,组建万人规模的公办综合性高职学院;推动肇庆市技师学院加快完善各项办学条件,确保其纳入高等职业院校序列。
2017年,肇庆提出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其中一个“1”是力争到2021年,确保建成10家本科高等院校。对此,《举措》也提出加强与国内外理工类高等院校、大型教育投资机构合作,大力引进本科知名高校在肇庆办学,引育并举,推进全市高等教育规模化、应用型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
肇庆市教育局局长彭银祥谈肇庆教育综合改革
做实“最大民生事业”提升肇庆城市魅力
在国家开展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肇庆有5个县(区)未能达到全省平均水平;2010—2016年,肇庆城市小学生减幅为3%;个别县(区)最近几年没有新建学校……当前,肇庆教育仍存在诸多发展“短板”,如何破解这一系列难题,不仅关乎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未来,更关乎肇庆这座城市的未来。
当前在珠三角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这要求教育发展不仅要着眼于现有资源的配置,更要关注适合学龄人口发展趋势的资源分配,满足社会对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日益增长的需求。
彭银祥认为,在上述背景下,肇庆推动义务教育教师“城乡联动、双向提升”,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引进优质民办品牌学校等举措,不仅是建立在现实需求基础上的科学谋划,更是对学有所教和学有所成等民生期待的远景规划回应,以此着力推动基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先发地区的经验表明,随着新型城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快速推进,新的空间、新的产业不断涌现,外来人口进入、本地人口增长同时出现。在彭银祥看来,教育的发展可以推动以人为核心的社会融合,进一步深化产、城、人之间的关系。肇庆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和特色职教园区,体现的正是这一目标导向。
谈及此次教育改革十大举措出台实施的初衷,彭银祥认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事业”。当前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肇庆教育的改革发展始终要以满足市民这一需求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擦亮肇庆教育品牌,肇庆还能进一步增强城市魅力,为实施“东融西联”战略,加快建设枢纽门户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余晓玲报道:为推动文化供给侧改革,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城、人、文、旅各项功能有机结合,共建粤港澳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