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现身勾勒湾区史迹 岭南大宅孕育传世巨著

南方日报 2019-09-04 06:36

郑家大屋内景。南方日报记者姚志豪摄

扫码上南方+看澳门“最豪”大宅

“咫尺沙冈市,鱼虾不少钱。蟹黄随月满,沙白入春鲜。百货通洋船,诸夷接海天。渺茫濠镜澳,同去恨无船。”著名诗人屈大均曾在《香山过郑文学草堂赋赠》这样描绘澳门的城市风情。

在前不久的《浮光掠影──博尔杰南中国沿海绘画特展》和《藏珍荟萃──澳门博物馆成立二十周年馆藏展》中,澳门博物馆、澳门艺术博物馆联袂展出众多经典画作。一百多年前澳门渔港风光在一幅幅珍贵的油画中重现于世人眼前,湾区观众驻足于前,惊叹于画家们如摄影般的精细画工。

“当年的妈阁庙竟然也如此热闹!”澳门艺术博物馆内,一名观众细细端详法国画家安德烈·奥古斯特·博尔杰的油画,若有所思。这幅画上勾勒的正是妈阁庙门前熙来攘往的景象,不难看出画家所站的位置正是今天的海事博物馆侧门处。

作为连接中西的桥头堡,澳门不仅拥有繁华的港口,还曾是一批又一批文人志士的寓居之地,为湾区的文脉交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本期“文物看湾区”带读者来到澳门博物馆,从一幅油画、一个画派、一座岭南大屋说起,解读澳门如何成为西学东渐的窗口,岭南画派如何引领中国画变革,先进的“富强救国”思想为何在此孕育而生。

●南方日报记者毕嘉琪黄堃媛

实习生刘嘉猷发自澳门

策划统筹:陈志孙国英李培

油画复刻珠三角风情

沿着石板阶梯拾级而上,伴随着标志性的大三巴牌坊映入眼帘的是澳门博物馆的真身,被大炮台和郁郁葱葱的密林环绕。站在炮台边上眺望,依稀可见澳门南湾风貌和妈阁庙的掠影。

早在百年前,一群寓居澳门的西方油画家便将别致的南湾风情诉于纸上,流传海内外。“西方油画最早正是通过澳门传入中国,这是中国近代美术史巨变之肇端。”广州美院近现代美术史研究所所长梁江介绍,油画传入中国发生在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奉命来华设立教堂,当他经澳门转入广东肇庆时,当地总督检查罗明坚携带的物品,发现了一些笔致精细的彩绘圣像画,这就是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方油画。

然而真正让油画在中国产生影响的关键性人物是利玛窦。梁江指出,同为意大利传教士的利玛窦倚仗自己精深的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知识,在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巧妙地把西方油画及其铜版画复制品呈给中国上层官儒和皇帝。“中国皇帝对细节精美的西方油画非常感兴趣,诏令宫廷画师在利玛窦的指导下用色彩放大复制了油画,引发了一连串西方油画转承影响效应。”

随着清政府将对外贸易口岸限制为广州一地以后,澳门成了各国与广州间贸易的纽带,这一独特的环境吸引众多欧洲人前来,其中就包括钱纳利、安德烈·奥古斯特·博尔杰等欧洲画家。他们客居于此,以油画为媒,与澳门结下不解之缘。

“钱纳利是当时在中国东南沿海居住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西方画家。”澳门文化局副局长陈继春日前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介绍,钱纳利曾流转于澳门、广州、香港,画了不少珠三角地区居民生活、社会风俗的作品,最终逝世和安葬于澳门。美术界有专家评价:“他最出色的作品几乎全都创作于东方。”

同时期的佼佼者——法国画家安德烈·奥古斯特·博尔杰则留恋当时的澳门地标妈阁庙,他评价“从未见过如此美好的建筑”,兴奋地在《澳门妈阁庙》中用相当大的画幅来展现这一画面。“这件作品是此系列油画中最受注目的一幅,曾由法国国王刘易斯·菲利普一世收藏。”陈继春说。

从澳门回国后,眷恋澳门渔村风光的博尔杰在巴黎出版了《中国与中国人》一书,收录了他在中国采风问俗期间绘制的景物图像及文字描述,让当时的欧洲人对世界另一端的中国有了更加感性和真切的认识。“作为一个画家,一个旅行家,博尔杰在环球旅程中大量的图像记录与文字叙述,既是文化交流贡献的写照,亦是那个没有照相机年代的重要文献。”

岭南画派折衷中西

在今年初的“藏珍荟萃──澳门博物馆成立二十周年馆藏展”中,澳门博物馆展出了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的高剑父及其夫人翁芝所藏画稿,引起轰动。澳门不仅成为西方纪实油画进入中国的窗口,也为中西绘画融合和革新提供了土壤。

陈继春认为,澳门中西文化融合的环境正是岭南画派形成的重要原因。据考证,高剑父、陈树人、邓芬等岭南画派名家都曾在抗战期间流寓澳门,其中最早来到澳门读书的是高剑父。“他在70岁时所写的自述中提到,他17岁时入读澳门格致书院(今岭南大学前身),开始系统学习西方素描,而后回到广州任图画教师,从日本画家山本梅崖那里接触到日本绘画,这些都开阔了他的眼界,初步奠定了他改革传统中国画的志向和决心。”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华南地区大量的文人墨客涌向澳门,岭南画派的大批画家也接踵而来,一时间澳门成为重要的文化艺术重镇。据专家考证,高剑父是第二批到澳门避难的画家,他在广州创办的春睡画院被日本飞机炸毁,大批学生跟随他来到澳门。

“当时高剑父和家人就居住在今天的澳门文化局大楼后50米处,也是从这时起他开始真正影响澳门的艺术走向。”陈继春说,高剑父的学生们大部分都在澳门教书、住在澳门,所以以他为首的岭南画派艺术风格、美学观点从这个时候开始更广泛地影响澳门,强调中西合璧,根植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敞开胸怀吸纳西方文化。

在澳门期间高剑父与同样流寓澳门的陈树人、张纯初、郑哲园等重组了“澳门清游会”,还和澳门文化名流冯印雪成为挚友。高剑父曾提出:“艺术的真价值是贵有时代性、个性、创造性的。我们艺人应该抱定艺术救国的宗旨,在艺术革命的旗帜下努力迈进,为我国艺术争一口气。”抗战期间,他创作了《三山半落青天外》《白骨犹深国难悲》等一大批抗日救国题材的作品,渗透着对国家危亡、民众困苦的哀痛,陈树人、关山月等岭南画派画家也纷纷投身创作。

据资料显示,抗战时期的澳门美术活动蓬勃发展,各种画展频频举行,其中“新国画”占多数。“正是因为有这些画家和团体聚集澳门,才使得当时的画风出现创新性,从而成就岭南画派。在1987年的《辞海》中唯一提到的画派就是岭南画派,足见其影响力之大。”陈继春说。

《盛世危言》影响伟人思想

澳门妈阁街亚婆井前地对面,一座曾经依山面水的岭南派院落式大宅日渐成为游客的“打卡”胜地,房宇错落有致,庭院内曲径通幽,如同闹市中的一方净土,令人流连。

澳门博物馆研究员陈丽莲介绍,这是清末杰出的维新改良思想家郑观应的家族故居,故名“郑家大屋”,是澳门仅存的清代岭南民宅院落的代表。

“澳门中西文化融合的环境,激发着各界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各方所长,融汇创新。郑家大屋的建筑风格也是如此。”陈丽莲从事郑观应研究多年,加上负责郑家大屋内的展览馆策划,对每个角落都了熟于心,她介绍,这座大屋的屋顶、梁架结构都运用了中式建筑手法,墙体上随处可见彩绘及泥塑浅浮雕。穿行在内院和走廊中,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窗户,而天花、门楣等细节则在岭南建筑风格里糅合了西方的装饰元素。

屋如其人。在郑观应的改革主张中也能看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郑家大屋一侧的展厅内摆放着一部名为《盛世危言》的文集,纸面已经略显泛黄。陈丽莲透露,这部凝结了郑观应改革思想的著作正是在郑家大屋内编撰的。“他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商战为本"的思想,首指兵战不如商战,应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之道战胜列强。”

19世纪70年代以来,郑观应曾被李鸿章委派担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上海电报分局总办和轮船招商局帮办。彼时他在上海的事业如日中天,突遭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经济和名誉严重受损,沉痛万分的他选择回到澳门的郑家大屋,把自己的理论辑录成影响后世的名作——《盛世危言》,提出“富强救国”的思想。

穿过郑家大屋偌大的庭院,走到尽头便是郑观应出资兴建的房屋,稍显窄小局促。陈丽莲介绍,郑家大屋由郑观应的父亲、弟弟等人于不同时期兴建而成,澳门文化局接管时仅存郑家的部分家具遗物,无从考究郑观应的确切居所。

值得一提的是,大屋内悬挂着不少对联。二楼宽敞气派的会客厅中,一副写有“何须建参赞事功但安所遇若果明修齐道理无忝尔生”吸引了诸多到访者的驻足品读。“从这些对联中可以窥见郑家家风对郑观应的影响,比如不求很大的功劳,但求安心所欲不愧对一生。”

陈丽莲介绍,《盛世危言》的问世,恰逢甲午中日战争一触即发、民族危机深重之时,因而很快轰动了社会,好评如潮。一时间,京城内外掀起了一股《盛世危言》热,就连光绪皇帝也“不时披览”,并命总理衙门刷印2000部散发给大臣们阅看。此后除了郑观应自己排印外,还有各地书商的大量翻印,因此《盛世危言》的出版数量难以估量。

“作为一位维新思想家,郑观应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他的著作对后来的革命派的影响却是巨大的。”陈丽莲研究发现,康有为、梁启超议会思想的形成皆受益于这部著作,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也曾与郑观应议论时政,相讨救国救民的路径。郑观应更特意致函向盛宣怀和李鸿章推荐年轻的孙中山。毛泽东在回忆录中忆述,他年轻时“读了一本我很喜欢的书,叫《盛世危言》,而且《盛世危言》继续励引我求学的欲望”。

历经百年风雨,如今的郑家大屋经过8年修缮,已经连同澳门21座具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8个广场前地所组成的“澳门历史城区”,在2005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而郑观应的诸多思想仍延续至今,为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考。

新闻推荐

肇庆高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开展集中承诺活动

西江日报讯(记者刘亮特约记者方斌通讯员王娟)9月2日,肇庆高新区行政服务中心组织窗口工作人员开展早会集中承诺活动。活动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