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历史、高峰年渡运量达56万车次二塔战备渡口:昔日城市大动脉
昔日的二塔渡口车水马龙。 西江日报记者 吴威豪 翻拍
西江日报记者 吴威豪
谁曾想过,如今冷冷清清的肇庆二塔战备渡口,曾经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排队过渡的车辆绵延数公里,交通监理所曾驻点维持秩序。回首过往,不胜唏嘘。61年来,在社会发展最需要的时候,她付出过、繁荣过,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时代印记,见证了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
1959年12月,以渡运车辆为主的二塔渡口正式渡运,由原肇庆渡口所(现西江大桥管理所)派人管理运营。“我是第一批被派遣到二塔渡口当舵手的员工,那年我25岁。”今年85岁的退休员工龙三回忆,成立之初,渡口只有一组渡运船,即一艘拖轮和一艘渡船,拖轮马力只有80匹,渡船限载三车,年渡运量4000多车次。
那时的船是木船,码头趸也是木制的,每天因为江面水位不同,需要对码头趸进行多次搬移。被水泡过的码头趸非常笨重,需要多名水手合力,才能移动 。往后,随着木制渡船、码头趸逐步淘汰换为铁制,拖船马力上升至120匹,可以机械化搬移码头趸,该问题才得以解决。
“成立渡口的初衷是为了渡运车辆,连通肇江线。前期,车辆免费过渡,不装载乘客,上船的乘客作罚款处理。”肇庆市公路局二塔战备渡口所副所长卞广雄介绍,渡口成立之前,这里旁边就有轮渡公司,专门渡运乘客往返西江两岸。渡口的船则主要负责渡运客车、货车等车辆。由于两岸群众出行需求量大,致使不少群众强烈要求上船。为了管理方便,当时对违规上船的乘客开出罚票,每人0.2元。1985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正式对车辆征收过渡通行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发展快速,上世纪80、90年代,二塔渡口迎来了繁荣时期,其中2000年达到高峰,拖轮有7艘、渡船有8艘,其中240匹马力拖轮2艘、十八车渡船3艘,年渡运量56万多车次。
那段时期,早上5时许,就有大批车辆、乘客在码头排队等候。上午以金渡方向进城的人流量、车流量居多,下午则是以端州方向返程的居多。“运载着农副产品的自行车体型较小,容易占位,通常几个渡次是为它服务,接着是各类运输车辆,特别是运载红砖的手扶拖拉机。”龙三回忆,当时端州区江滨路还没开通,码头直通二塔路,返程的手扶拖拉机排队至建设路,绵延几公里,远远望去密密麻麻,繁荣且壮观。为营造良好交通环境,当时的交通监理所还特意在渡口设立驻点,以维持交通秩序。
受西江大桥免收本地车辆通行费、禁止非端州牌摩托车进入端州城区、肇庆大桥建成通车等因素影响,2001年开始,二塔渡口过渡车辆大幅下降,年渡运量降至31万车次。往后,随着道路交通路网不断完善,渡运量逐年下降。
二塔渡口于1988年被省政府、省军区确定为战备保障渡口,负责国防交通应急保障以及抗洪抢险等任务。2004年,两岸码头进行大修整,把原来的水泥砖场地,改建为钢筋混凝土路面,即现在的面貌。2012年更名为肇庆市公路局二塔战备渡口所。2017年3月8日,二塔战备渡口开始实行免费渡运服务;同年8月8日,阅江大桥通车,进一步为两岸群众往来提供方便,渡口变得更冷清。
从兴起到繁荣,再到衰退,61年来,二塔战备渡口像一位守护者,在社会发展需要时,她坚守使命、默默付出;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时,她甘于平凡、默默守候。即便如此,她依旧是西江边一道亮丽风景,承载着时代印记,也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
新闻推荐
端州妇幼、黄岗卫生中心关工委开展“腾飞中国·辉煌70周年”系列暑期活动
23日下午,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一片欢笑声中拉开了帷幕。首先,几位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的高三毕业生、职工子女向大家分享学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