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扶贫改变的洲仔人
75户贫困户,大多因家庭缺少青壮年劳力,靠耕种难以摆脱贫困。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中山扶贫工作队进驻三年多来,构建新型扶贫机制,引入一批造血型项目,建成一支永不撤走的扶贫队,激活贫困户乃至更多村民创业就业热情,提振了洲仔人的精气神。
已推出的家禽畜牧养殖、蚂蟥养殖、麻竹笋种植加工、爱心工作坊等扶贫项目,让贫困户有了家门口就业创业致富的机会。
洲仔社区被扶贫改变的不仅仅是产业、经济、环境面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注入了自立自强、实干兴家兴业的精神,助推洲仔成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2岁的陈铁坚,将自家的土砖房腾出来,做了专门的鸡舍。他自豪地抱起一只鸡,笑着让记者拍照。鸡舍里的18只大肥鸡,将换来年底几千元收入,也是这个家庭致富的希望之一。
说到养殖,贫困户范茂贤笑得更开心。他因为“幸运”,还有了致富路上的意外收获。自中山扶贫工作队推广鲁西黄牛养殖项目以来,他已连续获得了三批小牛种苗。去年那批4只母牛不仅养大了,还有3只怀孕生下了小牛。
除了家禽畜牧养殖项目,洲仔还有另类的蚂蟥扶贫养殖基地。陈维文经常泡在水里的双手有点发白。经过技术培训,这两个月他已学会养殖蚂蟥。
勤劳的双手并不畏惧艰苦,洲仔贫困户而今明白了“靠实干脱贫、用双手致富”的道理。
凭自己一双手,李仁娣辛苦拉扯着三个还在读书的子女。再穷也要让孩子们安心读书。她的担忧被中山扶贫工作队看在眼里,联系了中山热心人士,每个月资助这三个孩子共1200元。来自中山的众多温暖的手,及时托起了这个积弱之家。
在洲仔社区采访的几天里,记者遇到的贫困户多不善言辞,但都在用双手劳作。讲起自己的养殖种植项目、脱贫计划,都会露出自豪的笑容。他们纯朴的笑容与劳动的双手,就是送给中山扶贫工作者最好的礼赞。
工作队总有撤走的时候,但只要贫困户产生了向上进取的内驱力,就拔去了穷根。
策划:方英恩
采写:本报记者 陈慧程明盛
摄影:本报记者 文波
图编:明剑
新闻推荐
PICU住三周 她还未清醒 4岁留守儿童高处坠落重创头部 后期手术预计仍需15万元~20万元
广州日报广爱慈善基金救助对象:邓晓瑜402广州日报广爱慈善基金救助对象:邓晓瑜邓晓瑜,从二楼坠落导致创伤性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