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人大办驻肇庆广宁洲仔社区联合扶贫工作队三年期满选择整体留守的背后 一个扶贫队长的心灵独白
■“接任的扶贫队多对前任不满意,我就不给别人批评的机会”
记者决定以蹲点调查的方式走近这个群体。行前,跟工作队牵头单位中山市人大取得联系,希望跟工作队所在地商量,让我们就近住下来。
得到的回答是,洲仔社区没有多余的房间和床铺,安排不了住宿。
记者于是决定带上帐篷,到工作队驻地楼顶露营或在空房间住宿。
知道记者的决定,工作队犯难了,与洲仔社区所在地洲仔镇政府商量,找到临时工作用房。
8月6日,记者从中山出发,经过3个小时车程,到了洲仔社区。
工作队办公室在社区办公楼2楼。上楼时,走进楼梯间洗手间,拧开水龙头的一刹那,深黄色的泥水淙淙流出。
走进办公室,迎接我们的扶贫工作队队长杜求卿试图打消我们的顾虑,指着墙角挂着的净水器说:“饮用的水净化过了。”他说,镇里没有用上自来水,用的还是山泉水,一到下雨天水就发黄,水龙头流出的都是黄水。社区试着挖过井,但没有成功。工作队来到前,当地人遇到水发黄,就沉淀一下再饮用。
走进杜求卿位于镇人口计生办四楼顶层住处的一刹那,像进了蒸笼一般,汗如雨下。
客厅里没有空调,只有一把大风量、铜线电机的135W工业落地扇。
洲仔四面环山,夏天闷热。但冬天却寒冷,与中山相比,在两地天气差不多的情况下,有时洲仔气温低10多度。
夜晚8点多钟跟着杜求卿走访贫困户归来,住处所在的街道上,住户稀稀落落亮着灯,人们大多早早休息了,万籁俱寂。进屋后,杜求卿习惯性打开电视机,但并不看电视节目。他说开着电视,像是有人在身边说说话。
他在用电视排遣寂寞。
见了来自中山市总工会的扶贫队员杨杰,他说孩子还只有6岁,9月份开始上小学。扶贫的3年多,正是孩子依恋爸妈的年龄,他缺席了孩子的陪伴。问他怎么弥补对孩子的亏欠,他说,每天晚上跟孩子视频聊天,周末回家尽量把时间留给孩子。
来自中山市人民医院的扶贫队员郑衍泓,生在城市,长在城市,还是个单身大龄青年。到洲仔的第一年,周末回中山休息时突发急性肠胃炎,拿了点药,周一坚持赶回扶贫点。不料病情加重,独自到社区居委会对面的镇卫生院打针输液。皮试时没有问题,不料输完液几分钟后昏迷休克。幸亏他昏迷前一刻尽力呼叫,有病人及时发现并找来医生急救,才脱离危险。
问杜求卿,扶贫点环境如此艰苦,扶贫队何以全体选择留守?他谦虚着重复了领导征求意见时自己说过的一句话。他说:“接任的扶贫队多对前任不满意,我就不给别人批评的机会。”
咀嚼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记者莫名感动。
■“爱心赠品直接送到贫困户家里,他们需要尊重”
工作队有一辆工作用车,是在中山市租用的。
周末没有紧急情况,他们三人会开着这辆车回家。
想象他们周末可以买点山货带回,这是贫困山区能够给予他们的最大便利。
工作队员的说法打破了记者的美好想象。他们说,每次回中山,车尾箱差不多都被贫困户的鸡鸭鹅和猪肉等装满,这是产业扶贫的成果。扶贫队到来后,引入合作方,推广传统养殖方法,为贫困户提供猪仔等,年底保价回收。贫困户从生态养殖中尝到甜头,非贫困户也自发进行传统养殖,朋友们不时请他们代购山村土味,要求他们常年带土鸡、土鸭、土鹅、土猪肉等山货回中山。
当地没有快递,于是,每到返程前,扶贫队员通过肉联厂为村民宰好鸡鸭鹅猪,并按份分装,回中山后分送给订户朋友。
扶贫的过程就是播撒爱心的过程,需要一次次跟贫困户打交道。
洲仔社区地处山区,是镇政府所在地社区,但绝大多数人是村民,居住相对分散,近5000人散居在24个自然村,还有很多家庭常年没人在家,登门拜访是重体力活。
跟工作队员聊起75个贫困户210人,他们如数家珍。问起贫困户受助的细节,他们能翻出每个人的求助书、帮扶协议,这些资料都整理归档了。
扶贫的信息,被浓缩在一年几次更新的《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洲仔社区管理手册》里。
杜求卿说,2016年4月初来乍到,对贫困户了解非常有限,于是,工作队用三个月时间走村串户,收集贫困户家庭情况,寻找每家每户致贫原因及脱贫对策,因户施策,形成了这本《管理手册》,里面有每个贫困户详细情况及其分片结对帮扶安排,有每户帮扶计划和脱贫时间表等。
三年多来,扶贫队走遍了每家贫困户,有的贫困户走访许多次。
问杜求卿,为什么不厌其烦走访贫困户?他说,贫困户的情况随时变化,需要及时发现动向,化解矛盾和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工作队入驻以来,不断有结对帮扶的单位和社会爱心机构送来赠品,不少是送给孩子的衣物、食品和学习用品,需要及时发放到户。杜求卿说,工作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爱心赠品不会通知贫困户来领取,而是直接送到贫困户家里,他们需要尊重。
于是,一次爱心捐助,可能是工作队及社区干部跑断腿的时候。
眼前的杜求卿,面容留下了长期日晒的痕迹,全然不像一个常年坐机关的干部。走在路上,看到他跟人拉家常,像个邻家大叔。
■“我不是多爱这里,只是放心不下”
杜求卿有个习惯,每天晚饭前后,要围着村子走一圈,这是他与村子一天一次的深度接触,且专门找人多的地方,与相遇的每一个村民打招呼,有时停下来闲聊几句。
穿过社区中央的350省道,是他每天散步必走的路段,许多载着瓷泥的泥头车呼啸而过,扬起滚滚黄尘,行人不得不掩鼻而过。晚上睡在临街的房间里,泥头车一次次将人从梦中惊醒,打破了记者对宁静乡村的美好想象,甚至生出逃离之感。
试着问杜求卿,生命的牵挂在中山,何以对扶贫的村庄不离不弃?
等待他一个思索已久的回答,杜求卿却给了一个意料之外的说法:“我不是多爱这里,只是放心不下。”
回想连日来夜不能寐的日子,有点理解杜求卿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他说,让扶贫队留下来的动力来自部分贫困户脆弱的脱贫和可能返贫的隐忧。
洲仔社区贫困户2018年全部实现脱贫,完成了脱贫目标;今年新增一个贫困户,将在年内实现脱贫。
说起他最记挂的旧坑自然村贫困户陈肖玲,丈夫几年前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孩子。目前内向的11岁小儿子辍学在家,怎么也不肯返回学校;19岁的大儿子祝德伟2年前被工作队介绍到中山市三角镇一家养殖场学了养殖技术,迅速独当一面,每个月工资3800元。后来另一家养殖场给他开出4000元月薪,让他管理养殖场几个员工,他却选择了返乡,再不肯出去,宁愿跟在母亲身边,每天到附近竹厂打工,每月计件收入只有1000多元。
同村不少贫困户在扶贫队指点下,先利用工作机会学了技术,考了职业证,工资翻番式上涨。而祝德伟反其道而行,杜求卿百思不得其解,曾请中山“爱心天使”创始人梁丽文到洲仔与祝德伟交流,化解心结。
这次蹲点采访,杜求卿拉着记者去了祝德伟家,他说,记者见多识广,帮着上门开导一下,帮这个有些封闭的年轻人敞开心扉。
跟着杜求卿连日走访,感受得到工作队的牵挂,知道他们的感情跟洲仔和洲仔贫困户融在一起,有点明白了他们放不下的原因。
策划:方英恩采写:本报记者 程明盛 陈慧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讯(记者谢江涛通讯员宁纪宣)日前,记者从广宁县了解到,今年来,该县突出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采取述责述廉、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