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驻村工作组为德庆县桂村引入扶贫车间,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走上生产线 跃出贫困线

中山日报 2019-07-17 04:18

村民在生产线上装配玩具。编者按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目标任务。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充分反映中山对口帮扶工作成效,为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强大舆论支持,本报记者于近日前往中山对口帮扶的肇庆市德庆县怀集县等地贫困村蹲点采访,跟随扶贫工作组走村入户,感受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从今天起,推出“来自贫困村的蹲点观察报告”栏目,通过系列报道展现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行动,敬请关注。

策划 本报记者 郭锦润

采写 本报记者 李玮玮

摄影 本报记者 余兆宇

7月11日上午,德庆县凤山镇桂村,省定贫困村,稻田基本收割完,层层梯田里,留下一簇簇金黄稻茬。一阵雨过后,路上没什么行人,路边的建弘塑胶制品厂精准扶贫就业车间里,生产线两侧坐满了人。大家忙着操作机器给“绿巨人”画眼睛,给“奥特曼”上颜色,有的负责收发货。

这其中就包括桂村罗陇村40岁的贫困户李志明,他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他能在家门口就业,靠着稳定收入和国家扶持政策,一家人实现了脱贫。

这是中山市委办联合扶贫工作组驻桂村工作队于2018年1月引入桂村的扶贫车间,通过引进产业、“造血式”就业帮扶,鼓励贫困户在家门口勤劳脱贫。

贫困户从不想干到成小主管

李志明平日就在这个车间里工作,负责记账、给工人们分派工作,并将货物打包装车等。去年初车间刚成立的时候,他一开始没报名。

李志明的妻子患有慢性病,还要养育3个读书的孩子,这两项开支让这个家庭负重前行,靠自己脱贫,的确不易。

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驻村工作组按照政策帮其落实各项补贴。3个孩子每年每人补助3000元在校生生活补助;妻子看病吃药纳入贫困户免费医保,还有了大病保障。

去年1月,车间开始招工,李志明既想去又有点打退堂鼓。“因为以前没做过,担心做不好。”李志明说,是驻村工作队队员找到他,鼓励他去尝试。

今年因为踏实肯干,李志明还被提拔为管理员,负责收发货等管理职务,实现了从务农贫困户到车间管理员的转变,月薪也从最初的1600多元涨到了2400元,妻子也来车间工作,两人加起来月收入三四千元,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闲时还能下地种田。

驻村工作组队长黎国强打开电脑,找到李志明的家庭经济收支统计表,统计表显示,李志明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3442元增至2018年的10834元,已经超过脱贫线,其中工资收入从2016年的0元增加至2018年的36000元。

“谁也不想穷,有这样的岗位,只要勤快肯干,就能赚到钱。”李志明劲头十足。不远处,新车间正拔地而起,意味着还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扶贫车间2年发工资90万元

这个家门口的车间,不仅让李志明这样的贫困户受益,还惠及全体村民,甚至还吸引了隔壁禄村、吉利、新星乃至凤村镇中心区域居民来上班。

35岁的桂村村民赖雪梅坐在机器前,将拇指大小的绿巨人的头放在凹槽里,用机器一压,绿巨人就有了眼睛。她也曾是到外面“闯过世界”的人,在佛山、中山打过工,一个月可以赚三四千元,代价是一年只能回来见孩子两三次。去年,村里有了扶贫车间,她决定回家乡,既能照顾家人,也能来车间赚点生活费。“在外吃住开销大,最关键不能陪伴家人。在这里上班,既能赚些生活费,还能照顾家人、兼顾农活,幸福感更强了。”

工序简单、易学上手,每小时保底工资还从去年的9元升到今年的12元,按每日工作8小时、每月20个工作日算,最低可得1920元。熟手后,高的可得2800元,还提供现场加工和外发货装配两种工作机会,“老人也能干,本村有个轻度残疾低保户也来拿货回去加工。”黎国强介绍。

扶贫车间就是“带不走的扶贫队”,开办2年来,累计发出工资90万元,吸纳了40多名村民务工,其中51户承接厂外发货加工,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6名。今年,工作组又对接了中山一家制作圣诞塑料花的企业落户凤村镇,希望将中山五分之一的产能转移到这里,也将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当地人勤劳脱贫。

不仅如此,驻村工作组还筹集资金50万元帮村委入股德庆县统筹光伏项目,这项“投资”将连续10年每年为桂村村集体带来至少5万元收入,给贫困户每人每年带来1500元的收入。

新闻推荐

德庆举办禁毒亲子趣味运动会

西江日报讯(特约记者张水木通讯员王琼)近日,肇庆市禁毒办、德庆县禁毒办、德庆指南针驿站联合开展“我爱我家”禁毒亲子趣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