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共享发展,来了就是“湾区人” 二〇三五年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国际一流湾区

南方日报 2019-07-10 06:20

便利港澳同胞在内地发展的各种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图为澳门居民领取“澳门居民参加珠海医保社会保障卡”。南方日报记者关铭荣摄

打造“人才湾区”

减少跨境就业创业后顾之忧

“《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推进粤港澳职业资格互认,拓宽港澳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内地的执业范围。”香港青年杨晓欣关注到,随着系列配套文件、政策出台,港澳青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优势更明显了。

4年前,杨晓欣与朋友合伙创办了木启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主要为初创企业、筹备IPO企业和境外上市公司提供企业架构建议、企业价值评估等咨询服务。杨晓欣认为:“很多企业在海内外广泛布点,这就需要咨询人员对各地情况都有足够了解才能提供有价值的建议,而这也正是不少港澳人才的竞争力所在。”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打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鼓励社会资本探索设立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金。这将为港澳青年拥抱大湾区打造更广阔舞台。

“这让我们看到政府对港澳青年创业就业更大的支持力度。”今年5月,位于广州天河区的“TimeTable精品联合办公空间”入选粤港两地政府确定的首批10个“粤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之一。来自香港的“90后”创始人吴嘉惠兴奋表示,放眼整个大湾区,市场更广阔,希望能将更多港澳优秀文创项目带到内地孵化。

与吴嘉惠有着相似感受的人不在少数。“粤港澳大湾区还有更多尚未开发的市场空间等待三地年轻人共同去开拓。”第一次到访广州南沙,香港经济通通讯社记者赵嘉骏就感受到这里发展潜力无限。

“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可以是"人才湾区"。”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指出,城市引才吸引力和人才竞争力的高低,与该城市灵活的管理、商业环境及对内外开放的程度等因素息息相关。

在加快打造人才高地,拓宽就业创业空间的同时,粤港澳三地也正加快完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配套政策,通过制度保障为“湾区人”跨城生活、就业创业减少后顾之忧。

“湾区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实施意见》提出,要完善社会保障领域制度建设,推动港澳居民在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方面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待遇。

以养老为例,支持港澳投资者在珠三角九市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兴办养老等社会服务机构,港澳投资者在粤兴办养老机构与内地民办养老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记者了解到,当前已有3家香港服务机构和2名香港公民在广东省兴办了养老机构,包括肇庆市伸手助人护老颐养院、深圳康复会颐康院、乐平颐康安老综合服务(佛山)有限公司、广东泰成逸园养老院、广州红升侨颐养院。

同时,对在大湾区内地工作、符合一定条件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配合国家制定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措施。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推动解决个人所得税差额问题,降低境外人才税负水平,今年6月,广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明确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在珠三角九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已缴税额超过其按应纳税所得额的15%计算的税额部分,由珠三角九市人民政府给予财政补贴,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打造“教育高地”

便利粤港澳居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下个月,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首期建设将交付启用,迎接首批本科生入学,到2021年将全面建成“中西合璧、博雅合璧、传统与现代合璧、科学与人文合璧”校区,直接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

一个月前,越秀集团捐赠港币1亿元用于支持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科研创新、学科建设;另赞助人民币1000万元,用于培育穗港两地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自去年12月筹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议签订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升温,湾区内各大高校纷纷携手合作,跨城、跨境办学风起云涌。

《实施意见》提出要打造教育高地,积极引进港澳和国际教育资源,加强教育交流合作,便利粤港澳居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明确要求推动港澳高校到大湾区内地合作办学,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推进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及香港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落户广东。

在过去,国际顶尖高校资源被视为广东的短板,而联合港、澳之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资源无论规模,还是层次都得到极大提升。5月2日,2019年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揭晓,粤港澳大湾区共有10所大学进入榜单前100名,其中香港6所,广州2所,深圳、澳门各有1所,表现亮眼。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庞川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高地”,重点要打破一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壁垒,尤其是大湾区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在未来应该要更加顺畅。只有这样,人才要素、生产要素等创新资源才能更充分交流,未来也才可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对此,《实施意见》提出一些创新探索,比如支持粤港澳高校联盟建设发展,推动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争取国家支持与港澳共同制定粤港澳大专(副学位)学历分批实施互认方案;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合作,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交流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建立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如果说高校合作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高地”的摩天大楼,那么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推进粤港基础教育合作则是夯实基础。

3月份,2019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无人机大赛暨科创嘉年华活动在深圳启动,来自大湾区9个城市的青少年无人机爱好者,现场进行了飞行表演,无人机在空中摆出各种造型,蔚为壮观。

这只是大湾区青少年加强交流活动的一个缩影。在未来,还将支持“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香港“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和澳门“千人计划”在大湾区内地实施,共同组织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澳门青年实习计划、青年同心圆计划、澳门青年到深圳实习及就业项目等活动。

与此同时,粤港基础教育合作也实现稳步发展。记者了解到,粤港中小学姊妹学校活动不断推进,2018年底缔结总数已达721对;同时,支持香港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及任教,继续派出优秀教师赴港担任教学指导老师;对港澳居民子女在湾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实行“欢迎就读、一视同仁、就近入学”。

共建“人文湾区”

打造9条粤港澳文化遗产游径

“先搭乘武广高铁至广州,游玩一日后再乘坐高铁直奔香港西九龙,购物一日后,再坐船前往澳门品尝美食,最后从澳门到横琴珠海长隆看大马戏,4天3晚的行程丰富多彩。”来自长沙的游客陈女士晒出了自己的行程单。

当前,暑期旅游市场正在升温,记者从旅行社方面获悉,粤港澳大湾区“一程多站”联游产品十分受欢迎。《实施意见》提出,要依托大湾区特色优势,建设多元旅游平台,构建休闲度假、养生保健、邮轮游艇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开发高铁“一程多站”旅游产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随着广深港高铁的开通,高铁沿线城市游客赴港的意愿和可行性亦大大提升。根据广之旅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国庆黄金周期间,该社接待来自其他省份的高铁沿线游客同比增长达10倍以上,珠三角和全国客源的占比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8︰2。被点燃赴港热情的内地游客在香港停留更长的旅游时间也是趋势,九成以上的该类游客会选择超过3天的香港深度游产品。

另一方面,今年是文旅融合的元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东开启了新的探索——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这条串联粤港澳三地文脉的游憩通道,将成为共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果的平台。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工作方案》,粤港澳大湾区今年内将打造4条文化遗产游径,三年内共打造9条游径。

目前,省文化和旅游厅已牵头联合省考古研究所、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岭南建筑研究中心以及省旅游研究中心,开展了游径资源调研和线路设计工作。

“这是一次对粤港澳文化脉络的再梳理。让世人以更直观的方式了解孙中山文化、华人华侨文化、海丝文化、粤剧文化等粤港澳三地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当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在接到游径的空间规划设计任务时,深知意义重大。

在他看来,解读历史不能断章取义,品读文化不可一知半解。唯有全面梳理和完整呈现,才会更接近历史原貌,活着的历史才会历久弥新,由此形成牵系三地的新纽带。

如果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是搭建共享文旅融合发展的平台,那么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落地和“一程多站”产品的优化,则为建设多元旅游平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提供更多助力。

Thibault是经常往来中法两国的商务客,因公司业务关系需要频繁在广州作短期停留。从前限于广州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3天停留时间除了用于处理公务,就只能在广州作短暂观光旅游,且只能从广州进广州出。现在有6天的过境免签时间,他既可以在广东泡温泉、看海景,深度体验广东文化之旅,又能坐高铁前往香港游玩几日,直接从香港返程。

关键词

共享

“小小一张卡,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便利,太暖心了。”近日,梁健昌一家成为首批领到珠海社会保障(市民)卡的澳门居民。除了就业、就学,持卡人还可以参加内地医保,享受与珠海居民同等的医疗保障和缴费标准。

打造优质生活圈,提高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已成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内容。去年8月,国务院宣布取消台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的许可事项,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创业。此后,便利港澳同胞在内地发展的各种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建设。

7月5日,广东发布《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以及《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蓝图已然绘就,共建才能共享!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正积极拓展与港澳在教育、文化、旅游、创业、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合作,积极引进港澳优质公共服务,完善便利港澳同胞在大湾区内地发展的配套政策,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公共服务体系,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聚焦

1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拓展与港澳在教育、文化、旅游、创业、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合作,积极引进港澳优质公共服务,完善便利港澳同胞在大湾区内地发展的配套政策,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公共服务体系,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2规划

打造教育高地。

建设人才高地。

共建人文湾区。

构筑休闲湾区。

塑造健康湾区。

3部分机制体制创新做法

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合作,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交流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建立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推进粤港澳职业资格互认,拓宽港澳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内地的执业范围。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工作机制,促进大湾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

联合港澳共建深圳太子湾、广州南沙湾、香港启德港邮轮母港集群,支持深圳、广州建设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

与港澳合作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国际化的医疗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基地。

完善社会保障领域制度建设,推动港澳居民在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方面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待遇。

来源:《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案例

横琴居住的澳门居民领到内地社保卡

“特别开心,以后在横琴看病就医方便很多,实惠很多。”7月4日早上,在横琴新区综合服务中心,常住横琴的澳门居民吴丽卿作为首批代表正式领取了“澳门居民参加珠海医保社会保障卡”。

这也标志着珠海市基本医疗保险正式覆盖居住横琴一体化区域的澳门居民。而此前,澳门居民内地参保主要通过就业形式。

领到内地社保卡,吴丽卿格外欣喜。以前在澳门看病就医,私立医院收费贵,公立医院免费但排队时间长。而现在,她到横琴或珠海其它医保定点医院就医时,与珠海市民没有任何区别。

与她一同领到社保卡的还有梁健昌一家三口。去年9月,梁健昌全家适龄人士都办理了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如今,拥有这一身份的他们成功参与内地医保。眼下,梁健昌正在准备为8岁的儿子办理参保。

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理事长吴小丽也来到现场,在她看来,该项试点给了澳门居民多一项选择,让澳门居民更安心。她说:“内地人口多、病例相对多,医疗的临床经验丰富,在横琴生活的澳门居民也能享受到就近的医疗服务。”

7月1日,常住横琴的澳门居民参加珠海市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正式推出。截至目前,已经办理横琴居住证的澳门居民有310人,横琴及一体化区域已设置9个办事窗口可办理该项业务。7月1日—3日,已为澳门居民26人办理了参保手续。

“该举措是珠澳两地在医疗保障领域推出的合作项目,是对国家支持在内地居住港澳台居民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决策的具体实践,将为养老、就业、教育等更多社会政策的协同创新提供经验。”横琴新区党委副书记李伟辉表示,澳门居民持该社保卡可以在珠海市所有医保定点机构使用,根据一定的程序,也可在全国一万多家医保定点医院使用。

声音

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根同源,构建粤港澳文化遗产游径系统,是一次重新梳理三地文脉,解读湾区历史的契机。比如,如果我们仅停留在广东追寻孙中山先生的足迹,或许只能了解其早期的起居生活、学医以及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但不知孙中山所言:“我之思想发源地即香港。”唯有全面梳理和完整呈现,才会更接近历史原貌,活着的历史才会历久弥新,由此形成牵系三地的新纽带。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

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将有力推动粤港澳三地区域旅游一体化。新政将会刺激入境游客选择“广东入境、港澳出境”的策略。广东能依托邻近港澳的国际交通枢纽和庞大的入境游客流,发展入境旅游市场;广东旅游资源的接入,也能使港澳的国际游客立体化感受大湾区的多样魅力。

——岭南控股广之旅总裁朱少东

粤港澳大湾区非常有潜力打造成一个国际化湾区,对全球人才具有较大吸引力。在把人才吸引到湾区就业、创业后,如何把他们留下来,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就业,医保、社保、税收乃至孩子入学等问题环环相扣,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成为影响人才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宜居还是宜业,都需要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及配套服务支撑。

——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香港“一带一路”国际研究院研究员顾敏康

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人才湾区”“人才高地”,面向全球人才推出税收优惠政策是其中一项有力举措,可以让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的人才获得实实在在的减税收益,相信可以收获一定效果。但把人才吸引进来,还要让人才长久留下来,仅仅依靠税收优惠的吸引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打造更加有吸引力的就业创业环境,推出更灵活、更高效的人才管理方式及制度,这些才是“治本之策”,能够更好促进人才等发展要素便捷流动,并吸引全球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乃至扎根。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

南方日报记者李凤祥黄叙浩

肖文舸周人果梁涵

新闻推荐

大美湾区 踏歌前行 2019粤港澳大湾区艺术精品巡演拉开帷幕

粤剧《武松大闹狮子楼》民族舞剧《沙湾往事》羊城晚报记者艾修煜摄影/宋金峪“大美湾区踏歌前行——2019粤港澳大湾区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