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山下有官迳 绝美诗词颂美景
迳者,即路也,官迳,即官路。作为来往于高明与肇庆之间的交通要道,官迳水库所在地曾经热闹非凡,繁华程度媲美明城东门圩;美丽之处被古人评为高明八景,“官迳青骢”美誉由此得来。
如今,过去的热闹随历史的推移消散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幽静和守护。剑佩声随飞鸟渡,骅骝身逐暮云归。撕风一路千山应,何用登临怨落晖。如此美丽的诗词,描绘的是怎样秀丽的美景?或许,只有水库背后屹立至今的泰康山才能得悉。
文/佛山日报记者陈志业
图/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
小家碧玉官迳水婉约婀娜“小蛮腰”
从广明高速明城出口驶出大约6分钟,便可到达官迳水库。官迳水库坐落于泰康山脚明北村委会石塘村。从地图上看,犹如一颗蓝宝石遗落在绿草地上,透露着神秘的蓝绿幽光。
相比起西坑水库、深步水水库等中型水库,作为小(二)型水库的官迳水库相对袖珍,但也正因为如此,官迳水库反而有一份宛如南国女子的小巧精致,其蜿蜒不规则的水库形状勾勒出如丝绸般的温柔婀娜,中间收窄的部分还形成了该水库独有的“小蛮腰”。
此外,水面颜色也区别于大中型水库深不见底的墨绿,而是一种透着微光的温婉翠绿。这小家碧玉被泰康山的重峦叠嶂所保护,同时也守护着身后的一个个自然村庄。
据《高明县水利志》记载,官迳水库开建于1955年,仅用一年时间便建成。集雨面积4.63平方公里,总库容量88.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51.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3000亩,属小(二)型水库,但具体的建造历史并无记载。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佛山市作协名誉主席谭世荣,曾对官迳水库进行一系列研究。他说,曾有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政府大力兴修水利,由于周围村庄过千亩的土地耕种需要大量的水源灌溉,于是决定在石涌坪修筑水库。数百工人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筑成了水库大坝溢洪道和修筑了10多公里长灌溉渠道,最后形成了如今的官迳水库。
前世交通要道曾经车水马龙
官迳水库之所以被称为“官迳”,原来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根据《明城故事》记载,在修建水库之前,水库的所在地原来是一块宽阔的坪地,当地人称石涌坪,同时也是交通要道,来往于高明与肇庆之间必须经过这里。过去,若有官员上任或调往别处当官,都会坐着兜或轿子在此经过,久而久之便被人称为官迳。迳者,即路也,官迳即官路。由于水库建设于此,于是就被命名为官迳水库。
由于是交通要道,除了官员之外,还有路过的商人在此处经过。官商人流不断,于是便产生了商机。据记载,当时周边的榄树坳、洞心、上石塘、中石塘、下石塘等村的村民都来到这里做生意,有摆卖农副产品的,有开驿站的,有开茶楼的,还有开客栈的,逐渐还有官兵驻守,《高明县志》就有“设有驿铺,派兵驻守”的记载。当时官迳的热闹程度曾媲美明城的东门圩。
“作为来往于高明与肇庆之间的交通要道,官迳及周边的景致,便成为了达官和客人对高明的第一印象,正因为如此,旧时历届高明的县官都十分重视官迳的自然景观设计和保护。”谭世荣说,过去,官迳的美丽景色被美誉为“官迳青骢”,还被纳入为当时的高明八景,让一众来到高明的文人墨客叹为观止,纷纷留下绝美诗句为之赞美。
清代邑人严之炯,写了一首描写当时官迳美丽和热闹的诗。诗云:高展霜蹄入迳来,金鞭遥拂雾云开,百花山畔人相望,频道桓家御史来。另外,据清光绪二十年《高明县志》记载,高明籍清代举人谢旻禧也写了一首七律诗描绘官迳美景,名为《咏官迳青骢》。诗中写道:石磴迂回出翠微,谁从上路俨黪騑?花明玉勒通幽静,露拂寒存点绣衣。剑佩声随飞鸟渡,骅骝身逐暮云归。撕风一路千山应,何用登临怨落晖。
现代科技加持守护一方水土
官迳当日的繁华热闹,主要是由于其独特的交通优势,而这热闹美景消失的原因,也是一样。
1931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日军得悉这交通要道的重要性,于是派兵驻守,昔日的商贸繁荣从此开始衰败,官迳车水马龙的景象成为历史。随后,因为灌溉需要,便在此处建设了官迳水库,一直至今。
曾经熙熙攘攘的官迳街头如今成为平静自然的官迳水库,没有了车马的喧闹,取而代之的是水库的宁静清幽,同时还有灌溉和防洪的作用。63年来,水库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周边村民。为了让已进入花甲之年的官迳水库保持状态,明城水利所的技术人员们定期对水库进行检修,并配备有众多科技力量加持。
“官迳水库分别在1997年、2005年和2017年完成了不同程度的除险加固升级工程,目前,官迳水库已达到了抗御30年一遇设计洪水、300年一遇校核洪水的标准。”明城镇水利所技术员杜远洪说,目前,水库的管控已进入智能时代,利用手机APP便能对水库水位进行实时监测,水位达到预警线马上发出警报,还能足不出户利用监控摄像头实时查看水库状况。官迳水库,正用新的科技力量,守护周边村庄的一方水土。
新闻推荐
近日,有消息称电影《最好的我们》存在“幽灵场”等上座率造假行为,引发热议。6月8日,《最好的我们》发布官方声明,称“绝无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