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井人物有风骨□ 小雄
张大力 冯骥才绘《俗世奇人》 插图
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全二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冯骥才描写清末民初天津卫奇人异士的所有作品,配有同一时代《醒俗画报》刊载的数十幅图画,其内容大到时政要事,小到市井信息,生活气息浓郁。阅读本书,有助于读者感受与认知那个时代。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俗世奇人》序)
旧时,天津为京城门户。天津简称津,别名津沽、津门等。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水上航运枢纽。“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津人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喜欢依据对方的特长给人取外号,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一个个人物扑面而来。冯骥才说,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时间长了,名字反到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俗世奇人》各篇文字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二拍”笔意,每篇专讲一个市井传奇人物事迹。小说成功塑造了一大批特色人物:刷子李、泥人张、张大力、狗不理、酒婆、冯五爷、蔡二少爷、青云楼主、小达子……他们当中许多人还是某个行当的“大腕儿”,具有时代的工匠精神,无论是对手艺的讲究、对事业的执着,还是对生活的认真态度,都值得当代人学习。比如,写刷子李。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刷子李给人刷屋子,必穿一身黑,跟地上一桶白浆较劲,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写泥人张在天庆馆里与盐贩子张五爷的一场冲突,则彰显了泥人张不畏黑恶势力的倔强性格,鞭挞了恶人,弘扬了正气。
还有一部分人物,作家的态度亦褒亦贬,或讽刺批判,点出其良知以及道德的欠缺,行文看似轻松,却蕴含深刻,情节灵动,引人入胜。比如,写神医苏七块。苏七块有个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有一天,苏七块与牙医华大夫等人打牌,门外来了车夫张四。张四的一条胳膊断了,要苏七块救治。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里一下子拿得出七块银元。苏七块坐着纹丝不动。牙医华大夫是个好人,出名的心善。见状便推说撒尿,离开牌桌跑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地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去,从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便接驳好了,还免费送给张四许多药。晚上别人都走了,苏七块取出七块银元还给华大夫,说:“不要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是定的规矩不能改。”
《俗世奇人》一书明显移植了天津相声语言的特点以及展现模式,十分耐读。虽然看似着力于表达清末民初天津卫这一特定年代的地域文化,但是细细品读这部作品,读到的不仅仅是近代天津卫的社会风貌、市井风情,感受更深刻是跨越了时代年限,百姓生活中的人性特点,入世精神。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讯(记者张苑卉)5月15日至16日,团省委副书记梁均达率省河长办考核现场检查组对肇庆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