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节约逾3000亩土地资源肇庆新区大手笔打造城市动脉
西江日报记者 陈洁
夜幕降临,肇庆大道的灯光点亮,照亮沿线的桥梁与高楼,指引人们归途。此刻电流正从肇庆新区的地下源源不断输送至端州。电流所走过的通道就是肇庆新区的地下管廊,它蛰伏在10多米的地下深处,像一张大大展开的网,通过不同的触角,服务着城市的供电、供水、通信等需求,代表着全国最先进的市政管理水平。
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电沿高压线走,通信线路沿管桩,供水管道下埋市政道路,一方面,建设须谨守高压线的安全范围,城镇的空间利用率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市政建设容易造成城市“空中蜘蛛网”,道路开挖避免“马路拉链”等问题,影响城市管理。而地下综合管廊通过开发地下空间,为供电线、供水管、通信管道等建设集中的输送廊道,实现“地上看不见一根管,空中看不到一条线,维修不挖一寸土” ,而且具有一定的减灾作用。
肇庆新区甫一成立,即在市政配套工程建设中率先引入地下综合管廊概念,并委托设计院编制实施方案,实施道路规划设计与综合管廊规划同步进行。2016年开建时,肇庆新区地下综合管廊是当时国内单个立项体量最大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之一。
如今走进肇庆新区,核心区主要骨架路网初步形成,18平方公里起步区已经形成城市雏形,各个落户项目的大楼正在加紧建设,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日趋成熟。站在肇庆新区的道路上,脚下6米的地下深处,地下综合管廊正在服务,各条市政管线在廊道中有序并行,为新区每一个用户送去水、电、通信。
电、水、通信在10米地下高效运转
神秘的地下空间如何运转?近日,记者随肇庆新区管委会到地下管廊一探仔细。从地上到地下,通道其实隐藏在肇庆新区各条马路的花基上。为了方便人员进入,地下综合管廊每隔200米设置一个入口,沿着直梯往下爬,就能到达”负一层“的管廊。管廊组合形态分2─4个舱不等,功能分电力舱(高、低压电力)、综合舱(综合线管、供水)、污水舱和燃气舱。每一个仓高3米,成人可以自如行走。
记者首先进入电力仓,两回220千伏的高压电缆如大蛇一样在两侧延伸,电缆来自1公里外的鼎湖区的变电站,从鼎湖区的凤凰大道一直延申至新区环路,再接端州区的输电线,该段管廊全长8.7公里,是连通三个区域的电力“大动脉“。输电线路有不同等级的电缆,为了确保供电安全,管廊在不同的高度设置了支撑架,最重的220千伏高压电缆在最下层,110千伏的高压电缆在中层,而最轻的10千伏电缆则在最上层,每层之间有足够的空间,排布井然有序。负责人介绍,分层布线除了保障输电安全,还方便供电单位的日常管理,若一旦遇到输电事故可快速定位,就地修复,不同的线路之间不会互相干扰。
在综合仓,体量最大的供水管布局位居中央,综合线管沿着墙壁而走。地下综合管廊给管线的安装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省运会期间,中国移动通过地下综合管廊布线,仅用两天就完成了场馆周边的安装工作,在过去,这个速度是“不可能的任务”。其工程师表示,若没有管廊,须先向主管部门申请,获批后再开挖地面进行埋线,“而且铺好的管线,农民一锄头下来可能线就断了,需要重新接上”。而经过地下综合管廊,只需要将管线拉入廊道进行安装,效率获得了极大提高,而且维护和检修也变得十分简单。 正因城市地下管廊的种种作用,其常被形容为“城市良心”。
智能化水平领先全国
肇庆新区的地下综合管廊除了是全国单体量最大的项目之一,还是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项目之一。在电力仓的上方,一条细细的红线延伸,这是自动感温光线,可以敏锐地捕捉到舱内的温度变化,同时,氧气检测仪在不断滚动着氧气浓度,若某个位置发热,光纤将会立即将警信报告至监控中心,氧气到达一定浓度也会发出警报。若遇到火情,悬顶的灭火装置将立即启动,而各个位置的安全指示也会立即亮起,指示最近的逃生位置。管廊每50米设定一个摄像头,目前设有800多个,每一个角落都处于监控中心的视角之下,不仅如此,红外线感应装置时刻检阅着管廊内的一举一动,若遇到人员入侵,将立刻报警。
据悉,管廊利用BIM技术、GIS技术、云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定位技术、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对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和互联互通,将分散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等设备数据汇总整合,集成至监控中心的可视化综合管理平台,平台能及时对管廊内环境及各种主管线运行的数据进行显示、分析、更新、维护、统计,监控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上接01版
除了智能保障,监控中心安排工作人员每天在地下管廊巡逻值检,每一位巡检人员每一天均在新区地下步行超过10公里。
开发地下空间,节约土地资源
国家大力倡导开发地下空间。地下综合管廊正是有力手段。在过去,两回220千伏的“电力大动脉”,经一座座高压电塔连接,横跨鼎湖和端州的天际线,为了保障安全,20米范围内无法开发。在管线入廊后,盘踞的高压电塔一一拆除,新区获得了大片可连续开发的土地。新区的重点项目之一厚能集团所在地块原来布置了两个电塔,地下综合管廊在地下而过,输电线入廊后,原来被高压线拆分的空间得到整合,新厂房拔地而起。据统计,新区地下综合管廊通过利用地下空间,释放原高压架空线沿线两侧高压走廊用地,节约用地约3200亩,推动城市集约高效发展,提高了城市开发效益。
肇庆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迅速,肇庆管廊项目共分四个工区建设,从动议到施工不超过120天,是“新区速度”的有力代表。速度的背后是全体建设人员的全力以赴,在过去三年,新区投入了巨大的力量,争取各种“天时地利”,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管廊施工高峰期,一度施工人员多达3万多人、机械设备达到6000多台(套)。最大的困难来自气候,岭南雨水多,湿度大,管廊在地下施工,湿度更大,建设负责人形容“就如泡在海绵里施工”。项目只能抢在枯水期进行建设,为了防水,管廊工程建设者想了各种办法,譬如进行加固防渗、加建集水井、管廊全线配置感温湿度计。新区地下综合管廊跨河涌桥梁12座,河面跨度2588.7米,意味着管廊要像“土拨鼠”一样,穿过2588.7米的河床,这可是不小的挑战,施工队伍进行单边围堰,另一边抢工,2018年春季的雨水特别多,河水几次险些倒灌。新区全体领导干部轮流通宵值班,现场指挥调度,以防出现意外。在新区管委会及施工队伍的全力以赴下,2018年3月4日,第一条220KV高压电缆顺利入廊,电流接通。肇庆新区作为广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开闭幕式会场“惊艳亮相”,向全省人民完美展示了新区建设的丰硕成果,离不开地下管廊的有效服务。
现在来到肇庆新区,路网四通八达,在每一条主干道的地下深处,地下综合管廊在源源不断送去各种市政服务。事实上,肇庆新区的地下管廊和道路为同步建设,先在底层建设管廊,完成管廊后再回填土铺设路面。这是肇庆新区首创的“路廊结合”建设模式,地下综合管廊和市政道路、桥梁整体打包融资、工程整体实施、同步建设,解决分项施工增加成本、周期长、协调难度大的问题。为确保建设进度,创下“新区速度”提供了规划保障。
市委、市政府要求,肇庆新区要以高品质的建设工作引领全市。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全长45公里,目前已有20公里投入服务,剩余工段将于2019年底完成,届时将覆盖肇庆新区核心区65平方公里。管廊在自身效益的基础上,有效带动了核心区的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商务、办公等城市基础设施全面动工建设,有力促进城市框架加快形成。
新闻推荐
肇庆市出台《肇庆市创建第十一届全国、省级双拥模范城(县)活动工作实施方案》全力以赴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4月23日,德庆县人武部组织民兵应急连进行队列训练。 西江日报通讯员聂海辉摄围绕实现争创目标任务,《实施方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