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回归线地区农耕生态文明起源探索
一、中国北回归线地区自古以来是最适宜人类居住地区之一。
“北回归线”地处北纬约23°26′,是太阳每年直射地球北半球离赤道最远点的连线,也是地球热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北回归线地区孕育了华夏农耕生态文明以及多个古国文明。它穿越了我国台、闽、粤、桂、滇五个省区共约2500公里,目前有30多个世居民族繁衍生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社会文明的主体是人,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人类生存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高。因此,宜居环境是人类早期创造文明的先决条件。中国北回归线地区气候温暖、生物多样性高、天然宜居洞穴较多、河流密布、雨水丰沛、多数地方土地肥沃,适宜耕作。此外,目前已发现岭南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封开峒中岩人(距今14.8万年±1.3万年)和曲江马坝人(12.95万年至13.5万年)广西顶狮山贝丘遗址,发现了距今约5千年至1万年以前的古老居所;广州增城5千年前的金兰寺贝丘古村遗址;还有台湾、福建、云南等地5千年至8千年前的人类居住地。在甲骨文中,南方的“南”字含“草木”和“凡间”之意,而“北”字则由两个“刀”字组成。这也说明中国北回归线地区自古就被公认为适宜人类定居生活的好地方。
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课题组、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及日本国立遗传所等单位合作,于2012年10月4日在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指出,广西很可能是栽培稻的起源地,人工种植水稻时间在8千年前。
三、北回归线古称“夏至昼(日)长线”,是编制古历观测日影的纬度基准线,“日正中”地区是夏至线与“中天线”经纬交汇基准点。
历法是规范人类行为的第一大法,也是支撑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手段。北回归线地区是我国唯一可以观测到每年仅出现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并显现“立竿无影”的地方;也是在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时长相等,可呈现“平分秋色”景象的唯一地带。“两至”(冬至和夏至)以及“两分”(春分和秋分)节气的测定、对“四季历”以及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关系密切,对农业耕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意义重大。
北回归线地区每年适宜种植两造水稻,含两个禾字的“歷”字或可说明历法源于支撑水稻种植把握农时所需。如今,历经数千年演变,然而,沿用至今的农历节气名称及其偏旁就有“谷雨”、“立秋”、“秋分”和“芒种”等表意与稻耕行为相关的节气名词,而与表意其他农作物的字词及偏旁均没有直接联系。
四、古粤语发源于北回归线地区,它比北方地区广泛运用的普通话等汉语方言更古老。
据考,粤语白话,起源于北回归线地区“广信”一带,即现今梧州到封开一带,尽管粤语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外来语的影响,但它基本语音含九声六调,保留了中古汉语的语言特点。根据其声调的复杂程度可推断为汉语方言中最为古老的一族。白话发源传承分布区比较稳定,珠江主干流域两岸自古以来是白话流通地区。白话是我国汉族“八大方言”之一,现代使用人口超过1亿,白话与全国各地多种方言存在相当多对应的音节、语音转换关系、并与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也基本契合。联想到现在北回归线地区仍然广泛流传着拜“白公”的民俗传统,这或许是自古传承的纪念为白话起源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某位远古智者?这是一种特别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五、甲骨文及古汉字均含大量北回归线地区天文地理和农耕文化信息。
甲骨文是写在兽骨或龟甲上的中国古文字系统。甲骨文的甲骨通过化学分析和生物特性比照,得知大部分龟甲来源并非于中原地区,而是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南方诸地。在3600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已是较成熟的文字,并广为使用。比照现代语言缓慢发展的规律,要建构这种成熟程度的文字,或需要数千年甚至更漫长的进化历程,我国各地已经陆续发现早于殷墟1千年前和5千年前的文字,其造型与甲骨文比较接近。
甲骨文的“年”字与“禾”字的字形相同,虽然“禾”和“麦”字均已出现,从“在线《康熙大词典》”中检索到以“禾”字为偏旁的汉字为183个,而以“麥”为偏旁的汉字仅18个。甲骨文中已有“册”和“典”字、推测古人已经使用竹子制作书卷。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五】【丌部】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庄都说,典,大册也。古文典从竹。多殄切。”除了“竹书”,“帛书”的“帛”字也已经出现,可理解甲骨文的载体除了龟甲,还有更广泛的竹和帛等材料,但是时代久远,气候湿热的北回归线地区很难发现这类遗存实物。
甲骨文中亚洲的“亚”字是一个笔画空心的大“十”;“粤”字包含“米”字,“米”字包含了大“十”字(日正中、中央区、亚);端州的“端”字与太阳运行到“日正中”的“顶端”,人们吃饭端起饭碗的“端”字相关;“中天”一词与“种田”谐音;“中央”一词与“种秧”谐音;水稻的“稻”字与黄道的“道”字谐音;夏至的“至”字,在甲骨文中似含有太阳到达北回归线转身的表意,“华”和“斗”字下半部的甲骨文可理解为大“十”字的表意。据此分析,“中”“华”这两个字包含着北回归线的“中天区”和“大十字”等特定地理区域的含义、夏与夏至线、长夏之地吻合。“中华文明”又可称“华夏文明”,中华和华夏与北回归线中天区的渊源关系颇为类似。
六、中医理论中的“长夏”与“长夏无冬”的北回归线气候条件吻合,中医按摩法起源于“中央”即广东的“日正中”地带。
《素问·六节藏象论》王冰注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长夏”一词,北回归线两广等地区农历节气的“夏季”从“立夏”到“处暑”跨越八个节气,占全年二十四节气的三分之一之多,与之吻合。
《黄帝内经》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提到按摩疗法产生于“中央”。“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结合有关环境描述,可推理其所指“中央”为“中天区”——目前的广东广佛肇地区。
七、汉族民居最主要的特征天井和瓦陇结构,受到有“天窗”的岩洞和以竹子作为主要建材的建筑结构影响。
“洞”字在汉字中也有大量经典的组词:“洞窥”“洞观”“洞察”“洞见”“洞房”等,这与南方丘陵地带、特别是科斯特地貌溶洞比较多的地区自然条件是比较吻合的。建筑构造中含有天井的“四合院”、“围屋”则是古人对安全并通风良好、长期居住较为舒适健康的岩洞,如与富有北回归线文化内涵的洞穴肇庆七星岩“出米洞”相似优良结构的传承。
“竹”字是在汉字里被大量使用的偏旁,北回归线地区广泛分布野生竹子。现在遍布全国最具汉族建筑风格的房顶瓦陇构造受竹屋结构的深刻影响,甚至金碧辉煌的北京故宫建筑结构也与之一脉相承。
八、人类第一个大量使用金属材料制作生产工具的时代是“黄铁时代”。铁是农耕时代重要的工具材料。
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远古的人类如果只能依靠石器,没有铁器工具的支持,大量早于“青铜时代”分布在全国、甚至各个古国文明的岩画、石雕以及玉雕,大型陶器的制作都将难以说明。
第一、按照我国发现的矿藏储量比例来看:2017年国内铁矿石整体资源储量848.88亿吨;铜矿储1.04亿吨;金矿储量13195.6吨。被发现的铁矿比铜矿储量高出八百多倍,铁矿更比金矿多出数百万倍。结合目前这些金属矿的分布状况,可以推断,铁比铜和金更有可能在远古被大量利用。
第二、始于二十世纪的相对落后的乡村简陋的打铁作坊看,由于铁金属的延展性比较高,适当的高温结合重力锻打,简易的生产工具便可以打造出来。
第三、“铁”属于“金属”,古代的“金”字包含“铁”。“铁”字偏旁“失”与铁容易氧化消失的性质吻合。在甲骨文中,没有公认的“金”“铜”和“铁”字,有人推断“金”字与“今”字通用,意为“金属”。金文中有较多的异体“金”字,根据黄铁矿的普遍性和自然传统金的稀缺性,推测这些“金”字实际含义为各种“金属”,在多种“金”字中,其中大量使用的、最常见的变体,可推断是最常见的金属“铁”字。
在炎黄时代,已是部族战争频发,兵器繁多的时代,甲骨文中被识别为“兵器”“工具”的字已达数十个,甚至“我”字也包含着兵器的偏旁。根据“铁”金属矿物原料分布的普遍性和锻造技术被利用的简易性,以及作为器械工具的适宜性,可认为铁是兵器优先选择的金属材料。
九、中国北回归线地区的古文明对世界古文明的影响源远流长。
一系列大约在5千-1万年间形成环太平洋分布的具有惊人相似性的人面像陆续被发现,其源头指向中国华南。联想到华南花岗岩石等石材矿床分布广泛,广东肇庆等地石雕举世闻名,有学者推断其发源地是华南。世界四大古国文明皆以其精湛的历法著称于世。中美洲秘鲁“印加帝国”文明也分别有十八月历和十月历这两种历法,楔形文字也是从象形文字演变发展,在多个古国文明中传播,根据玛雅人的甲骨文石刻,认为他们是北回归线地区彝族先民的后代。据专家研究,彝族十月太阳历,源于远古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距今已有一万多年,其历史比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太阴历要久远得多。这也意味着,彝族的太阳历将把中华文明史推到一万年前,排在各个古国文明之首。从世界多数大洲的土著先有黄种人,绝大多数古文明出自黄种人等多种迹象显示,世界多数古文明与中国北回归线远古农耕生态文明关系渊源深远。
结语:文明探源,除了借助历史遗存与文献之外,还可借助正被我们传承着的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历法、民俗、生产技术等等,甚至还要借助环境信息。前者是文明重要载体,后者是影响文明发展的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界生物系统的一个分支,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也遵循自然的规律。纵观人类产业的发展历史,依据生态学的原理,梳理多种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可以发现人类从采集狩猎业中演化而来的农业是一种生态产业,尊重自然物候规律的有机种植是其主要特征,华夏先人在北回归线地区开创的农耕生态文明起源于5千年甚至1万年以前,它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历史特别重要的组成,它也是人类世界文明史的极其重要的组成,它可能是多个古代文明系统共同的伟大起源。
作者简介:陆玲女经济学硕士副研究员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深圳市生态学会高级顾问。
科研兴趣:广义生态学、地壳形成机制、生命起源与陨击机制、北回归线农耕文明起源,等等。
邮箱:luling2015@qq.com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讯(记者夏紫怡通讯员王欢)近日,由广东广播电视台拍摄的《月光光:童说岭南》摄制组到封开南丰镇、莲都镇、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