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琴山西南发现疑似明代古道
本报讯(记者/刘再扬)“在罗琴山西南边有一条不为人知的古道,延绵10多里。”近日,有读者向本报报料时称。经记者实地探访并采访初步获悉:这条疑似古道或始用于明代,东接白沙石河、西接程村河尾,据当地村民说是当年广州通往广东南路地区(今茂名、湛江、海南、北海、钦州和防城港一带)的必经之路,有五六公里长,民国时期建了新的通往广东南路地区的公路后弃用。
记者驱车来到阳西县程村镇龙岗村龙窝自然村,这里是罗琴山西南边的山脚。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在离该村向东约1公里的地方,沿罗琴山脚走上了寻访古道之路。这是一条上山的路,一米多宽,路上有不少石头,路两旁是松树和杂树,走了约2公里,前面没路了。“这条古道是近两年村民发展养牛业,需要安装水管引水,砍掉杂树露出来的。”龙窝自然村村民谢彦河说,以前古道有些地方是有石级的,多年没人走了,大自然将这些石级弄得凌乱。1980年以前,人们常沿这条古道上山耕作、砍柴。分田到户以后,村里人外出经商务工者逐年增多,这古道无人行走,渐渐长满了树和草。
“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古道,我老父亲生前多次跟我说过,这古道始用于明代,东接白沙石河、西接程村河尾,中间一段经过罗琴山著名的‘圣井’,是当年广州通往广东南路地区的必经之路,有五六公里长。民国时期建了新的通往广东南路地区公路后弃用。”今年90岁的龙窝自然村村民、退休老教师谢永汉说,1940年,他在近河小学读四年级时,校长带他们到罗琴山秋游,走的就是这条古道。他至今清晰地记得,这条古道到蛤塘段时,有条蛤塘街,也称下窑圩,在古代是个驿站。谢永汉回忆,校长带他们到下窑圩时,那里还有茶亭和商铺,一间石屋的门口上有个横匾,上面写着“隐居求志”四个苍劲有力的金字,石屋里坐着个六七十岁精神饱满的老人。据老人说,周边有民间传言:“先有下窑圩,后置阳江县。”如此推算,下窑圩或是公元606年以前建的古圩。谢永汉告诉记者,1974年他再到这个地方采粽叶时,石屋和茶亭等已没有了,周围荒草萋萋,用锄头挖野生牛大力时,发现那里挖下去的地方都是石脚。后来听人说,当年石屋里的那位老人,就是民国初曾任过电白和封开两县县长的白沙麻茶村人莫赤珊,当年隐居于古道边,寄情于山水。当然,笔者对此暂时无法求证。
不过,记者倒是查到了汤显祖关于阳江的诗《阳江无底潭》:毒潭烟雾恣沉冥,妖怪长如金鼓声。何得罗琴隐君子,海风吹绝夜弦清。诗中的“罗琴”或许就是罗琴山;其所言“罗琴隐君子”,或许对后世文人有某种影响,那位民国初年做过电白和封开两县县长的白沙麻茶村人莫赤珊,是不是因为仰慕于“罗琴隐君子”而隐居于古道边,成了当世的“罗琴隐君子”?不得而知。
由于前路被杂树阻挡,记者一行未能走完古道全程。调头下山时,谢彦河老人说,从前平冈一带产盐,挑夫担盐也是走这条古道将盐担到双捷,然后用船转运阳春等内地。
图:记者一行探访到的古道,布满了荆棘。刘再扬 摄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讯(记者陈松连通讯员侯学婷蔡俊星)3月19日,封开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在开展夜查行动时,依法查处一起酒后驾驶报废机动车...